徐洪才博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课程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二、课程核心内容
模块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理论基础
1、数字经济的本质与特征
定义: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数字技术(大数据、云计算、AI、区块链)驱动的经济形态。
特征:创新性、渗透性、广覆盖性,与实体经济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
2、融合的必要性
破解传统产业瓶颈: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创造新增长点: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如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数字医疗)。
3、政策框架与战略导向
国家政策解读:“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
国际经验借鉴: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中国“数实融合”实践。
模块二: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路径与案例
1、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案例:阿里巴巴“犀牛智造”工厂
模式:以消费者需求驱动的数字化新制造,缩短75%交货时间、降低30%库存。
启示:传统制造业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从“低价竞争”到“优质转型”。
路径:工业互联网平台、柔性生产、智能供应链管理。
2、农业全链条数字化
案例:阿里巴巴“盒马村”数字农业基地
模式:通过市场洞察培育适销新品种,实现“研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
成效:提升农产品产量质量稳定性,保障销售可持续性。
路径:农业物联网、精准农业、农产品电商。
3、服务业智能化升级
案例:家庭服务机器人、智慧医疗
模式:通过AI技术管理居民健康档案、提供个性化服务。
成效:提升服务效率,拓展消费场景。
路径: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智能终端应用。
模块三:融合中的挑战与政策应对
1、核心挑战
技术层面:数字基建不足(如农村地区网络覆盖)、数据孤岛现象。
主体层面:中小企业数字化成本高、能力弱;传统行业转型意愿低。
监管层面:数据产权模糊、隐私保护缺失、网络犯罪频发。
2、政策工具箱
基础设施:加快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建设,夯实数字底座。
主体培育:
对中小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融资支持、数字化培训。
对传统行业:鼓励龙头企业开放数字化平台,带动产业链升级。
监管创新:
完善数据治理框架,明确权责边界(如数据确权、定价交易规则)。
建立风险监测、预警、处置体系,防范系统性风险。
3、区域与行业实践
区域案例:深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超30%,成为高质量发展引擎。
行业案例:淘特M2C“工厂直供”模式,通过数字技术重构供应链,助力中小企业直连消费者。
模块四:未来趋势与战略选择
1、技术趋势
数字技术深化应用:AI、区块链、元宇宙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绿色数字经济:数字技术赋能低碳转型(如智能电网、碳交易平台)。
2、战略路径
企业层面:
大型企业:构建数字化生态,输出技术能力(如阿里云、腾讯云)。
中小企业:依托平台实现“轻量化”转型(如入驻淘特、1688)。
政府层面:
推动“东数西算”工程,优化算力资源布局。
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全球数字规则制定(如数据跨境流动、数字货币)。
3、风险防控
防范“数字鸿沟”:避免区域、行业间数字化水平差距扩大。
平衡创新与监管:在鼓励技术突破的同时,完善治理框架。
三、课程特色与教学方法
-
理论结合实践:穿插徐洪才教授主持的国家级课题成果(如《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政策研究》)及典型案例分析。
-
互动研讨:分组讨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农业数字化如何突破‘田园’瓶颈”等热点议题。
-
前沿视角:结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字经济政策导向,预测未来3-5年融合趋势。
四、适用对象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