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才博士《“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经济合作》课程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二、课程核心内容
模块一:“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基础与战略定位
1、倡议的起源与核心目标
历史背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符号,推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国际合作。
战略定位: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全球治理的新平台。
2、“五通”的内涵与实施路径
政策沟通:多边与双边机制建设,如亚投行、丝路基金等。
设施联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如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的案例分析。
贸易畅通:自由贸易协定(FTA)网络构建与贸易便利化措施。
资金融通:人民币国际化、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推进。
民心相通:文化交流、教育合作与民间交往的实践。
3、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带一路”实践
案例:中国在非洲的“三不原则”(不附加政治条件、不干涉内政、不谋取私利)合作模式。
数据支撑:世界银行评估显示,到2030年,“一带一路”将助力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
模块二: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创新与模式探索
1、合作理念创新
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突破传统合作机制的束缚,强调平等互利。
案例:中欧班列的开通如何重塑亚欧大陆物流格局。
2、次区域经济合作与“一带一路”对接
高阶次区域合作:以地理范围更小、立足周边的合作(如澜湄合作)为抓手。
低阶次区域合作:跨境经济合作区(如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运作机制。
3、区域经济平台融合发展
平台建设:经济特区、自由贸易港(如海南自贸港)的辐射效应。
案例: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升级版(RCEP)的贸易创造效应。
模块三: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实践与案例分析
1、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案例:蒙内铁路对肯尼亚经济的拉动作用,雅万高铁对印尼产业升级的推动。
2、产能合作与产业转移
案例:中国制造业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本地化生产(如华为在东南亚的5G基站建设)。
3、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案例: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水力发电、太阳能项目(如中企在巴基斯坦的水电站)。
4、金融合作与风险防控
案例:人民币在“一带一路”贸易结算中的使用比例提升,亚投行对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支持。
模块四:挑战与应对策略
1、地缘政治风险
分析:部分国家政治环境不稳定、文化差异对合作的影响。
应对:加强尽职调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2、经济环境差异
分析: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市场需求多样化。
应对:因地制宜设计合作方案,如针对非洲国家的农业技术输出。
3、良性竞争与合作机制
分析:避免恶性竞争,推动多边合作框架(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案例:中企在“一带一路”国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如5G技术标准)。
模块五:未来趋势与战略选择
1、技术驱动的合作升级
趋势:数字丝绸之路(如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的拓展。
案例:阿里巴巴“数字贸易枢纽”在东南亚的布局。
2、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趋势:可再生能源合作、碳减排技术转移。
案例:中国与中东国家在光伏领域的合作。
3、全球治理角色转变
趋势:中国从规则遵循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
案例:中国在WTO改革、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倡议。
三、课程特色与教学方法
-
理论结合实践:穿插徐洪才教授参与的“一带一路”第三方评估经验及典型案例分析。
-
互动研讨:分组讨论“中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本土化策略”“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风险防控”等议题。
-
前沿视角:结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带一路”政策导向,预测未来3-5年合作趋势。
四、适用对象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