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才博士《国际金融与全球经济治理》课程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1、背景
全球经济深度融合与多极化趋势并存,国际金融体系面临重构,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的诉求增强。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需在国际金融规则制定与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2、目标
解析国际金融体系运行逻辑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提升学员对国际经济秩序的认知。
探讨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路径与策略,培养学员的国际视野与战略思维。
二、国际金融体系核心内容
1、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及其崩溃原因。
牙买加体系:浮动汇率制、特别提款权(SDR)与国际货币多元化趋势。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挑战与政策建议(如跨境支付、货币互换协议)。
2、国际金融市场与机构
主要市场:外汇市场、国际债券市场、欧洲货币市场、离岸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机构:IMF、世界银行、亚投行(AIIB)的职能与改革方向。
案例分析:亚投行在国际融资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徐洪才主持课题成果)。
3、国际金融风险与监管
风险类型: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主权债务风险、跨境资本流动风险。
监管框架:巴塞尔协议Ⅲ、宏观审慎监管(MPR)与全球金融安全网。
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与改革
1、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历史演进:从美国霸权治理(1944-1971)到多极化合作(G20、金砖国家)。
现存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失衡、国际规则滞后于经济现实。
2、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实践
多边平台:G20、APEC、WTO改革中的中国主张(如反对保护主义、推动多边贸易体制)。
区域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进展。
金融合作: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清迈倡议多边化机制(CMIM)的案例分析。
3、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方向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动SDR分配、扩大人民币在IMF份额。
国际金融监管协调: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完善全球金融安全网。
数字经济治理:数据跨境流动、数字货币与国际规则制定。
四、中国角色与战略选择
1、中国面临的挑战
外部压力: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新兴市场的影响(如资本外流、货币贬值)。
内部约束:经济开放水平不足、标准与国际规则差距(如服务业限制、负面清单管理)。
2、战略路径
提升话语权:通过亚投行、金砖银行等平台推动国际规则重构。
深化改革开放:扩大金融业开放(如沪港通、债券通)、参与高标准自贸协定谈判。
风险防控:建立多层次外交体系、强化公共外交与智库作用。
3、案例研讨
人民币国际化:分析跨境支付、货币互换协议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探讨基础设施投资、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成果与挑战。
五、互动研讨与前沿议题
1、分组讨论
场景1:如何平衡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国内金融稳定?
场景2:中国应如何应对美国主导的TPP、TTIP等区域贸易协定?
2、前沿议题
数字货币与全球经济治理: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跨境应用与监管挑战。
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碳定价机制、ESG投资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
六、课程总结与行动倡议
1、核心结论
国际金融体系正经历深刻调整,全球经济治理需兼顾效率与公平。
中国需以“双循环”为支撑,通过制度型开放提升国际规则制定能力。
2、行动倡议
政府层面: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
企业层面:利用离岸金融市场融资、参与“一带一路”项目时加强风险对冲。
个人层面: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动态,提升跨文化沟通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