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斌教授《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型》课程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战略意义
1、时代背景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战略博弈加剧,外部市场需求波动与产业链安全风险上升。
国内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地方保护、市场分割、要素流通不畅等问题突出,制约经济循环效率。
中央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部署,旨在通过制度性改革打通经济循环堵点,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
2、战略意义
对内:强化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提升经济体系内生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对外:通过制度型开放(如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吸引全球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
长期目标: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培育新质生产力,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
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核心挑战
1、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
现象:部分地方政府通过行政壁垒、歧视性政策限制外地商品和服务进入本地市场,或限制本地资源外流。
案例:政府采购中“本地优先”条款、区域间隐性准入门槛。
影响:破坏公平竞争环境,导致资源错配,阻碍全国市场一体化。
2、要素市场分割与流通不畅
土地: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未完全建立,土地指标跨省调剂难。
劳动力:户籍制度限制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不完善。
资本:金融资源配置不均,中小企业融资难。
技术与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孤岛化”问题突出,技术转化率低。
3、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足
硬联通: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区域衔接不畅,标准不统一。
软联通:数据平台、信用体系等缺乏全国统一标准,制约要素流动效率。
4、市场基础制度不统一
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制度执行标准不一,推高制度性交易成本。
三、政府职能转型的关键方向
1、从“事前审批”到“事中事后监管”
改革逻辑: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强化监管责任。
实践路径:
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提升监管精准性。
建立跨区域市场监管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界限。
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大对地方政府政策措施的审查力度。
2、构建全国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
顶层设计:制定全国统一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制度规则。
实施路径:
修订《要素市场管理条例》,明确要素产权界定、交易流程与监管主体。
建立全国统一数据产权登记平台,实现“一数一权”可追溯管理。
推广“一地认证、全国通行”模式,扩大跨境数据流动白名单制度覆盖范围。
3、优化政府与市场关系
原则: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
市场作用: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
政府作用:弥补市场失灵,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提供公共服务。
实践案例: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推动新质生产力要素向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领域延伸。
在科技领域加强党统一领导下的统筹规划,协调跨行业、跨领域合作。
四、重点领域改革与政策协同
1、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土地:推行“年度用地指标+跨区域调剂”制度,盘活存量土地,扩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劳动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提升医疗异地报销覆盖率。
资本: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技术与数据: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转化通道,建设全国数据交易平台,完善收益分配机制。
2、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软联通”
硬联通:加快“轨道上的长三角”“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提升5G基站密度。
软联通:升级“一网通办”,整合社保、医保、税务等高频事项,扩大“跨省通办”范围。
3、制度型开放与内外联动
对内开放:破除区域壁垒,促进要素跨省流动,优化营商环境。
对外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制度型开放,通过自贸区、自贸港吸引全球资源。
五、未来展望与行动倡议
1、2035年远景目标
基本建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形成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百姓有益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新格局。
2、行动倡议
政府层面: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规则,加强跨区域协同监管。
企业层面:适应统一市场规则,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社会层面:推动数据安全治理,完善信用体系,营造公平竞争氛围。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