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斌教授《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课程的核心大纲框架,结合其最新研究成果与政策实践梳理而成: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战略定位
1、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与西方现代化的比较分析:破解“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技术陷阱”的路径差异。
2、历史逻辑与时代使命
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脉络。
党的二十大提出的2035年目标: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3万美元门槛),需保持年均4.5%-5.2%增速。
3、“六个坚持”原则体系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锚定方向,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坚持人民至上:以“三个倍增”(城乡居民收入、中等收入群体、市场主体数量)夯实民生基础。
坚持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统筹效率与公平。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重塑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四梁八柱”。
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应对中美战略博弈、产业链安全等挑战。
二、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1、内涵与特征
创新驱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如芯片、精密制造),构建全链条自主可控体系。
协调发展:破解城乡、区域、产业不平衡,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
绿色转型:践行“双碳”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人工智能、新能源)。
开放共赢:参与全球治理,输出中国标准(如高铁、5G),应对逆全球化挑战。
共享成果: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实践路径
科技创新:强化基础研究,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研组织方式。
产业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绿色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共同富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缩小收入差距。
安全保障:建立数据安全、产业链安全、金融安全等风险防控机制。
三、重点领域改革与政策协同
1、经济体制改革
要素市场化配置:土地、劳动力、资本、数据等要素畅通流动。
民营经济促进: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依法平等保护产权,优化营商环境。
财税金融改革:完善税收制度,建设强大资本市场,防范系统性风险。
2、社会领域改革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
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民生保障:健全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3、治理能力提升
数字政府建设:利用大数据、AI提升治理效能,优化营商环境。
基层治理创新:推广“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
法治保障:完善法律法规,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支撑。
四、国际比较与全球治理
1、中美战略博弈下的中国路径
科技竞争:突破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封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规则制定:参与数字经济、气候变化等国际规则重构,提升话语权。
开放合作:通过“一带一路”等平台深化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全球治理贡献
输出中国方案:如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经验。
推动多边主义:倡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五、未来展望与行动倡议
1、2035年远景目标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新质生产力主导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2、行动倡议
政府层面:强化政策协同,优化营商环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企业层面: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数字化转型,履行社会责任。
社会层面: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