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瑞教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成渝双城经济圈》课程大纲的框架设计,结合其学术研究重点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实践:
课程目标
1、理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框架。
2、掌握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发展优势与挑战。
3、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在区域协同、产业升级、开放格局中的实践路径。
4、探讨成渝双城经济圈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及未来方向。
课程内容
模块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
1、理论基础
区域分工理论(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
区域增长极理论(佩鲁增长极、点轴开发模式)。
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工具(财政转移支付、产业协同规划、生态补偿机制)。
2、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
从“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从东部率先发展到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角色重构。
模块2: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与比较优势
1、战略定位
国家层面: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新的动力源、“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
区域层面:西部内陆开放高地、成渝城市群一体化示范区。
2、比较优势分析
资源禀赋:西部人口与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群,产业基础雄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等)。
区位优势:连接欧亚大陆桥与东南亚的枢纽,西部陆海新通道核心节点。
政策红利: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等。
模块3: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机制
1、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
破解“虹吸效应”:成都、重庆如何从“竞争”转向“竞合”,辐射带动周边城市。
中部塌陷治理:提升川中丘陵地区(如自贡、遂宁、内江)能级,形成“哑铃式”经济平衡。
经济区与行政区协调:通过产业功能区、飞地园区、GDP与税收分享机制打破行政壁垒。
2、典型案例解析
川渝联合打造汽车、电子信息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成都东进与重庆西扩的“双核联动”实践。
川中四市(自贡、遂宁、内江、资阳)“融圈进链”策略。
模块4: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升级与开放格局
1、产业升级路径
传统产业转型:装备制造向智能化、服务化延伸(如四川长虹、重庆长安)。
新兴产业培育: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产业融合发展: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如工业互联网平台、5G+工业互联网)。
2、开放格局构建
向西开放:中欧班列(成都、重庆)的枢纽功能与贸易通道拓展。
南向开放:西部陆海新通道连接东南亚、南亚市场。
制度型开放: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平台创新。
模块5: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挑战与对策
1、主要挑战
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差距。
创新资源分散:高端人才、科研机构集中度不足。
生态环保压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与绿色发展矛盾。
2、对策建议
政策协同:建立跨区域政策协调机制(如税收、环保、人才政策)。
创新驱动:共建西部科学城,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绿色转型: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如氢能、光伏)。
模块6: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未来展望
1、2035年远景目标
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成为内循环爆发点与双循环新承载地。
2、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
与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形成“四极联动”,支撑全国经济均衡发展。
课程特色
1、理论结合实践:融入杨继瑞教授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长期跟踪研究,分析政策落地效果。
2、案例驱动教学:通过川渝产业协同、开放通道建设等案例,提炼可复制的转型模式。
3、政策前瞻性:结合最新政策动态(如“十四五”规划、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探讨未来方向。
适用对象
-
政府相关部门:发改委、商务部、生态环境部等政策研究者。
-
企业战略部门:制造业、物流、科技企业区域布局决策者。
-
高校与研究机构: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城市规划等领域师生。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