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剑教授《双循环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课程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适应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新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本课程旨在系统解析双循环战略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探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机制设计与政策工具,为学员提供理解中国经济转型与市场体系完善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方案。
二、核心内容模块
模块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
1、战略提出依据
国际环境变化:全球产业链重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封锁等外部压力。
国内发展需求:经济规模扩大、服务业比重提升、内需潜力释放的内在要求。
理论渊源:马克思“市场是流通领域总表现”的论断,强调市场体系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2、双循环的内在关系
国内循环的主导性:通过扩大内需、优化供给、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
国际循环的支撑性: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提升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竞争力。
案例分析:德国工业4.0通过国内技术升级与全球市场拓展实现双循环协同。
模块2: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涵与功能
1、定义与特征
商品与要素自由流动:打破地区间、行业间的市场壁垒,促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
充分竞争与交易成本最小化:通过降低垄断程度、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市场效率。
覆盖全国的规模优势:以超大规模市场吸引全球优质资源,培育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2、市场体系的结构性要求
统一性: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形成全国制度、标准统一的市场。
竞争性:排除垄断,全面开放,强化市场优胜劣汰的调节作用。
有序性: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有为政府干预实现市场有序运行。
案例分析:合肥通过“芯屏器合”战略打破行政分割,构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模块3:双循环与统一大市场的协同路径
1、国内大循环的畅通机制
供需匹配:通过技术创新催生新需求,以高质量供给引领消费升级。
产业链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附加值。
案例分析:华为折叠屏手机通过技术突破重塑消费体验,带动高端制造发展。
2、国际循环的拓展策略
全球要素整合:吸引国际资本、技术、人才,弥补国内资源短板。
市场多元化:通过“一带一路”等平台拓展海外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案例分析:德国汽车产业通过全球化布局实现技术输出与市场共享。
3、统一大市场的支撑作用
破除市场分割: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的规定,降低交易成本。
优化营商环境:健全产权保护制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案例分析:深圳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吸引高端人才,促进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
模块4:政策工具与实施路径
1、制度建设
“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规范不当竞争行为。
硬基础设施完善: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物流成本。
软基础设施优化:统一法律、标准、监管规则,提升全国互通互认互用效力。
2、政策协同
财政与货币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产业政策:鼓励创新驱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案例分析:浙江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政务服务,激发市场活力。
模块5: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
1、国际案例借鉴
美国硅谷生态:以高校、风险投资、企业协同为核心的全球创新高地。
日本应对老龄化:发展银发经济、推广机器人技术弥补劳动力缺口。
欧盟单一市场:通过标准统一与规则协调促进成员国间贸易自由化。
2、中国实践探索
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产业转移(如中西部承接东部制造业)优化劳动力空间配置。
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创造高质量就业机会。
案例分析:成都通过建设西部科学城,吸引高端人才与科研机构集聚。
三、课程特色
-
理论深度与实践结合:融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视角,提供量化分析工具。
-
政策前瞻:紧扣“十四五”规划,探讨双循环战略下的政策优化方向。
-
案例教学:通过国内外经典案例,帮助学员理解抽象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
互动研讨:设置小组讨论、政策模拟等环节,提升学员参与感与决策能力。
四、适用对象
-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机构人员。
-
企业战略规划、市场拓展负责人。
-
对双循环战略与市场体系建设感兴趣的学者与研究者。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