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课程大纲
一、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框架
1、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动态关系与数据解读。
案例分析:中国近10年GDP增速波动背后的供需结构变化。
2、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
土地、资本、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案例: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增长奇迹的要素驱动逻辑。
二、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特征与挑战
1、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
2020-2025年GDP增速轨迹:从疫情冲击到复苏企稳的“L型转换”逻辑。
2025年核心矛盾:5%增速目标下的结构优化压力(如产能利用率、企业利润率)。
2、结构性问题诊断
区域发展失衡: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差距的量化分析。
行业分化: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对比。
3、外部风险与内部制约
全球“滞胀”趋势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地方隐性债务化解(如14.3万亿化债方案)对财政可持续性的挑战。
三、宏观政策调控逻辑与工具
1、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的边界:赤字率、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协同使用。
案例:2025年财政四大重点方向(民生保障、科技投入、基层“三保”、债务化解)。
2、货币政策
灵活精准的流动性管理:M2增速、存贷款利率调整与宏观杠杆率控制。
案例:2024年9月货币政策“放大招”对股市、实体经济的传导效应。
3、产业政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从“去产能”到“培育新质生产力”。
案例:房地产止跌回稳政策(如取消限购、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市场反应。
四、重点领域政策解读
1、扩大内需战略
消费升级与降级并存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投资效率提升路径:政府投资与民间资本的协同机制。
2、产业转型升级
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如工业互联网、数字服务出口)。
绿色经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产业政策调整。
3、防范化解风险
金融风险管控:银行体系稳健性、企业债违约风险处置。
房地产风险化解:从“高杠杆”到“租购并举”的制度设计。
五、改革攻坚与中长期发展
1、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300余项改革举措的逻辑主线: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案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如“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公式)。
2、新质生产力培育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对产业生态的重塑。
案例:四川“拉索”观测站与超算中心协同的科技创新模式。
3、共同富裕与民生保障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案例:教育强国、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领域的政策创新。
六、未来展望与战略应对
1、2035年远景目标分解
经济总量与人均GDP翻番的量化测算。
潜在增长率下限(5%-6%)的支撑条件与风险点。
2、全球竞争与合作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定位升级。
案例:数字经济“走出去”与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制定。
3、企业战略建议
行业选择:顺应“六化”趋势(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高科技化、法治民主化)。
风险对冲:利用政策红利与市场化工具(如REITs、绿色金融)。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