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教授《大国关系与国际秩序重构》课程大纲
一、课程引言:百年变局与国际秩序重构的背景
1、“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形势的战略判断,强调世界正经历深刻转型,中国需把握战略主动。
2、国际秩序重构的必然性
500年西方霸权体系瓦解,大航海时代形成的地理资源优势消解,工业革命建立的科技垄断地位被打破。
全球力量对比“东升西降”,中国、印度及东盟国家群体性崛起,改变美日欧主导的国际秩序。
二、大国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当前格局
1、从“一超多强”到“两超多强”
一超多强阶段:美国综合国力领先,但内部矛盾加剧(如社会撕裂、产业空心化);欧洲、日本相对衰落。
两超多强阶段:中国通过工业化成功(制造业占全球35.6%)、科技领先(人工智能、新能源)成为另一极,与美国形成“两超”;俄罗斯、印度、东盟等构成多强。
2、中美结构性矛盾的根源
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美国推崇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双方在价值观领域存在根本分歧。
经济与科技竞争:中国在5G、量子计算等领域加速追赶,美国通过“芯片禁令”“实体清单”等手段遏制中国科技崛起。
地缘政治博弈:台湾问题、南海争端等成为中美矛盾焦点,美国通过“印太战略”拉拢盟友构建包围圈。
三、国际秩序重构的驱动因素
1、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冲击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重塑全球经济版图,加剧国际分工体系重构。
2、非传统安全挑战的复合效应
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困境与地缘政治冲突交织,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空前危机。
3、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
占全球人口88%的发展中国家不再接受西方“黄金十亿人”特权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公平方向演进。
四、国际秩序重构的主要方向
1、从西方主导向东西方再平衡
中国崛起打破西方主导300年的国际秩序根基,全球治理体系走向中西共治。
2、现代化模式突破西方中心论
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路径,证明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
3、工业革命进入中美双强并跑阶段
中美在关键科技领域形成双头垄断,其他国家难以追赶。
4、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等推动多边合作,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五、中国在国际秩序重构中的角色与作为
1、中国的四大优势
产业优势:全球最完整工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占世界35.6%。
市场优势:14亿人口超大规模市场,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文化韧性:五千年文明积淀,具备强大内生动力。
组织能力:高效的国家治理体系,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2、中国的战略选择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避免与美国直接军事冲突,通过对话管控危机。
推动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拓展国际合作:深化与欧洲、东盟、非洲等地区合作,构建多元外交格局。
提供全球公共产品:通过RCEP等区域性制度供给,在动荡世界中构建“中国版确定性”。
六、未来展望:新型国际秩序的构建
1、短期趋势:竞争与合作并存
中美在科技、贸易等领域竞争加剧,但在气候治理、全球卫生等议题上仍有合作空间。
2、中期愿景:有限合作与规则重构
中美通过“战略竞争+有限合作”模式管控分歧,推动国际规则向更公平方向调整。
3、长期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最终形成更具包容性的新型国际秩序。
七、结论:中国与世界秩序的未来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