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教授《中美关系:历史演变、结构性矛盾与未来走向》课程大纲
一、课程引言: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与时代背景
1、中美关系的战略地位
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对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格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引用习近平主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断,强调当前国际秩序加速转型,中美博弈成为核心矛盾。
2、课程目标
系统梳理中美关系的历史脉络,剖析结构性矛盾根源。
探讨未来走向,提出中国应对策略,培养战略思维与全球视野。
二、历史演变:从合作到竞争的全周期回顾
1、早期接触与建交(1784-1979)
贸易与文化交流:1784年“中国皇后号”商船访华,开启中美民间贸易;20世纪初美国对华文化影响(如教会学校、庚子赔款留学)。
建交背景:1972年尼克松访华打破冷战僵局,1979年正式建交,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
2、合作与摩擦并存(1980-2016)
经济互补:中国改革开放后成为“世界工厂”,美国提供市场与技术,形成“双赢”格局。
战略博弈:台湾问题、人权议题、南海争端等摩擦点逐渐显现,但总体保持“斗而不破”。
3、全面竞争时代(2017至今)
特朗普政府:发起贸易战、科技战,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推动“脱钩断链”。
拜登政府:延续对抗政策,强化“印太战略”,构建“民主科技联盟”,扩大对华制裁范围。
三、结构性矛盾:中美关系恶化的深层逻辑
1、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
政治制度: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美国推崇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双方在价值观领域存在根本分歧。
发展模式:中国通过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实现崛起,美国质疑其“非市场导向”政策,试图通过规则制定限制中国发展。
2、经济与科技竞争
产业链博弈:中国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加速追赶,美国通过“芯片禁令”“实体清单”等手段遏制中国科技崛起。
贸易失衡:美国长期对华贸易逆差,但中国制造业优势使其难以通过简单关税调整解决问题。
3、地缘政治与安全困境
台湾问题:美国通过军售、高层互访等手段虚化“一个中国”政策,中国将台湾问题视为核心利益,双方矛盾不可调和。
印太战略:美国拉拢盟友构建“印太包围圈”,中国通过“一带一路”、RCEP等拓展区域影响力,形成战略对冲。
四、未来走向: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复杂图景
1、短期趋势:竞争为主,风险上升
军事对抗:南海、台海局势持续紧张,美国强化军事部署,中国通过军演、导弹试射展示决心。
科技脱钩:美国推动“小院高墙”战略,限制高端芯片、量子计算等技术对华出口,中国加速自主创新。
2、中期可能:有限合作,管控分歧
气候合作:全球气候治理需中美协同,双方可能在减排技术、资金支持等领域展开合作。
经济依存:中美贸易额仍居高位,完全脱钩不现实,双方可能通过“去风险化”降低依赖。
3、长期愿景:新型大国关系构建
“斗而不破”:避免直接军事冲突,通过对话机制管控危机(如中美战略安全对话)。
多边框架:在联合国、G20等平台加强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疫情、恐怖主义)。
五、中国应对策略:战略定力与主动作为
1、保持国内稳定
坚持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减少外部冲击影响。
推进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凝聚力。
2、强化科技创新
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卡脖子”技术(如光刻机、操作系统)。
构建开放型创新生态,吸引全球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拓展国际合作
深化与欧洲、东盟、非洲等地区合作,构建多元外交格局。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升国际话语权。
六、结论:中美关系的未来与中国的角色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