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龙教授学术背景与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特点设计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课程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二、课程内容
模块1: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1、核心概念界定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区域内各地域单元在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协调共生,形成高效有序的整合体。
与“区域均衡发展”“区域一体化”的异同点辨析。
2、理论支撑体系
协同学理论:区域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动态平衡(如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分工与要素流动)。
共生理论:共生单元(区域)、共生模式(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共生环境(政策、市场)的协同演化。
区域分工与协作理论:绝对优势、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在区域协同中的应用(如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芯片-面板-终端”产业链分工)。
模块2:区域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与政策工具
1、驱动机制分析
市场机制:要素自由流动(劳动力、资本、技术)与产业梯度转移(如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政府机制:政策引导(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规划协调(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制度创新(如京津冀养老保险制度协同)。
社会机制:民间组织、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如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推动技术合作)。
2、政策工具组合
财税政策:中央对中西部的转移支付占比超70%,老少边穷地区企业所得税减按15%征收。
规划政策: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的跨区域衔接(如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生态规划)。
创新政策: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交易市场(如长三角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2万亿元)。
模块3:区域协同发展的模式选择与实施路径
1、典型模式解析
中心-腹地模式:上海对长三角的辐射带动(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1/5)。
省际毗邻边缘区模式:湘鄂渝黔省际边缘区通过交通互联(如渝怀铁路)实现资源整合。
省内城市间模式:广东“粤桂协作”中,佛山企业在广西投资新能源电池基地,带动就业2万余人。
2、实施路径设计
产业协同:避免同质化竞争,构建差异化产业链(如成都汽车产业与重庆电子产业互补)。
基础设施协同:跨区域交通、能源、信息网络共建(如“东数西算”工程中贵州承接东部80%数据存储业务)。
公共服务协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京津冀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模块4:区域协同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1、现实挑战
行政壁垒: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市场分割(如跨省物流成本高企)。
利益协调:区域间财政收入分配矛盾(如跨省水电开发收益分成)。
生态压力:污染转移与生态补偿机制缺失(如长江流域上下游水环境治理)。
2、对策建议
制度创新:建立跨区域协调机构(如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管委会)。
利益共享:探索飞地经济、税收分成等机制(如苏皖合作示范区“税收共享”模式)。
技术赋能: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优化要素配置(如浙江“数字经济产业园”AI优化物流路线)。
模块5:案例研讨与实战模拟
1、国内案例
成渝双城经济圈:从“竞争”到“协同”的转型路径(如共建西部科学城、联合申报自由贸易试验区)。
长三角一体化:市场驱动下的要素自由流动(如2023年长三角技术交易占比达45%)。
2、国际经验
欧盟区域政策:结构基金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如波兰通过欧盟资金实现产业升级)。
美国都市圈治理:大纽约区通过跨州税收协调解决财政失衡。
3、实战模拟
分组设计某区域协同发展规划方案,包括目标设定、政策工具选择、利益协调机制等。
三、课程特色
-
政策深度:结合“十四五”规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析最新政策逻辑。
-
案例驱动:通过成渝、长三角、粤港澳等典型案例,揭示协同发展成败关键。
-
实战导向:模拟区域规划编制过程,提升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适用对象
-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产业园区规划人员
-
企业战略投资部门负责人
-
高校经济学、管理学相关专业师生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