雎国余教授《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下的中国应对策略》课程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当前全球经济正经历深刻变革,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科技竞争白热化,叠加疫情冲击与气候变化压力,不确定性成为常态。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关键命题。本课程基于雎国余教授对宏观经济与全球治理的长期研究,结合政策实践与企业案例,系统解析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根源、影响及中国应对策略,旨在培养学员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制定风险应对方案的能力。
二、核心内容模块
模块1: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根源与表现
1、地缘政治冲突与经济安全化
案例:俄乌冲突对全球能源、粮食供应链的冲击;中美科技脱钩对全球产业链的重构。
影响:贸易壁垒增加、投资审查趋严、技术封锁常态化。
2、贸易保护主义与多边体系危机
数据:WTO报告显示,全球贸易限制措施数量较疫情前增长300%。
争议:美国对华301关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合规性与影响。
3、科技革命与产业竞争
趋势: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军备竞赛”。
风险:技术标准分裂、数据主权争夺、关键矿产资源卡脖子问题。
4、气候变化与绿色转型压力
国际承诺:中国“双碳”目标与欧盟碳关税的衔接挑战。
成本:传统能源行业转型阵痛与新能源产业布局的机遇。
模块2: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对中国的影响
1、外部需求收缩与出口压力
数据:2024年全球贸易增速放缓至2.5%,中国对美出口占比下降至12%。
案例:东南亚国家“中国+1”供应链策略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流效应。
2、资本流动波动与金融风险
现象:美联储加息周期下,人民币汇率波动与跨境资本短期化。
工具:外汇储备管理、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评估(MPA)。
3、产业链安全与自主可控
短板:芯片、工业软件、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卡脖子”环节。
政策:国家大基金投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
4、政策空间压缩与改革深化
矛盾: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短期刺激与长期转型的取舍。
案例:房地产调控“三道红线”与地方债务风险化解。
模块3:中国的应对策略与政策工具箱
1、宏观政策协同:财政与货币的“双松”组合
财政政策:专项债扩容、减税降费、转移支付倾斜。
货币政策:结构性工具创新(如科技创新再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案例:2024年央行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产业政策升级:从“补短板”到“锻长板”
方向: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绿色低碳、生物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工具:产业基金引导、税收优惠、首台(套)政策、数据要素市场培育。
案例:合肥通过“芯屏器合”战略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3、开放战略调整: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造”
区域合作:RCEP深度实施、中欧投资协定谈判重启、金砖国家扩容。
规则制定:积极参与数字经济、绿色贸易等国际标准制定。
案例:中国主导制定的跨境电商国际标准(ISO/IEC 27006)发布。
4、风险防控体系:构建“安全网”与“防火墙”
金融安全:宏观审慎管理(MPA)、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金融风险处置预案。
产业链安全:关键矿产储备制度、多元供应体系、技术攻关联合体。
案例:国家粮食储备局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保障粮食安全。
模块4:企业视角下的应对策略
1、供应链韧性建设
策略:多元化布局、数字化改造、本地化生产。
案例:华为“南泥湾项目”实现芯片自主可控,比亚迪垂直整合电池产业链。
2、技术创新与品牌升级
路径:加大研发投入、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打造全球化品牌。
数据:2024年中国企业海外专利申请量占比提升至25%。
3、ESG(环境、社会、治理)实践
趋势:欧盟碳关税倒逼企业绿色转型,ESG评级影响融资成本。
案例:宁德时代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4、国际化与本地化平衡
模式:“出海”与“引进来”结合,利用国际资源服务国内市场。
案例: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实现95%零部件本土化采购。
三、课程特色
-
政策与实践结合:融合最新国际经济数据与雎国余教授参与的政策制定案例,提供可落地的工具与方法。
-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模拟政策制定、企业诊断等环节,深化学员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理解。
-
前瞻性视角:结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绿色转型趋势,探讨未来中国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方向与挑战。
四、适用对象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