雎国余教授《国企改革与混合所有制探索》课程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与混合所有制探索成为关键命题。本课程基于雎国余教授对宏观经济与国企改革的长期研究,结合政策实践与企业案例,系统解析国企改革的逻辑框架、混合所有制的实现路径及风险防控,旨在培养学员制定改革方案、优化治理结构、激发企业活力的能力。
二、核心内容模块
模块1:国企改革的政策背景与理论逻辑
1、改革的历史脉络与政策演进
关键节点: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混合所有”概念,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再到当前“双循环”格局下的改革深化。
政策框架:解读《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明确改革方向与重点任务。
案例:深圳国企改革历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混合所有制实践。
2、改革的理论逻辑与目标定位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混合所有制对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
核心目标:增强国有经济主导地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争议辨析:混合所有制是否弱化公有制?如何平衡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利益?
模块2: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现路径与模式选择
1、混合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股份制改造:通过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员工持股等方式实现股权多元化。
产业基金与并购重组:利用产业基金整合资源,通过并购重组优化产业布局。
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案例:中国联通混改引入腾讯、阿里等战略投资者;格力电器员工持股计划。
2、改革模式的选择与适配
行业特性适配:竞争性行业(如制造业)与公益性行业(如能源、交通)的差异化改革路径。
企业规模适配:大型央企与中小国企的改革策略差异。
区域差异适配: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与资源禀赋利用。
工具: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在改革模式选择中的应用。
模块3:公司治理与市场化经营机制构建
1、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治理结构优化: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责划分与制衡机制。
党建与公司治理融合:党委前置研究重大事项的清单与操作流程。
案例:宝武集团“党建入章”实践、招商局集团董事会建设经验。
2、市场化经营机制创新
三项制度改革:管理人员竞聘上岗、员工市场化退出、薪酬与绩效挂钩。
中长期激励工具: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项目跟投等。
风险防控:关联交易、国有资产流失、文化冲突等风险的识别与应对。
案例:海康威视股权激励计划、万华化学员工持股与业绩挂钩机制。
模块4:政策协同与生态构建
1、政策协同机制
国资监管体制: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授权放权清单的制定与执行。
产业政策支持:新兴产业(如新能源、人工智能)中的国企角色与政策倾斜。
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国企改革的协同路径。
案例:上海国资委“管资本”试点、雄安新区国企改革与产业布局。
2、生态构建与可持续发展
产业链协同:国企与民企在产业链中的分工与合作模式。
绿色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国企责任与改革方向。
社会责任与共同富裕:国企在乡村振兴、就业保障中的角色。
案例:国家电网“新能源+储能”布局、中石化乡村振兴项目。
三、课程特色
-
政策与实践结合:融合最新政策解读与雎国余教授参与的国企改革案例,提供可落地的工具与方法。
-
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模拟改革方案设计、企业诊断等环节,深化学员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解。
-
前瞻性视角:结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绿色转型趋势,探讨未来国企改革的方向与挑战。
四、适用对象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