雎国余教授《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课程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本课程立足中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转型的双重背景,结合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系统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演变逻辑与政策选择依据。通过理论框架与实证案例结合,帮助学员理解经济周期波动规律、政策调控机制及未来发展趋势,为企业决策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核心内容模块
模块1:中国改革开放的双重转轨与经济成就
1、双重转轨理论
制度转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路径与挑战。
发展模式转轨: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化国家的跨越式发展经验。
中国成就:高增长、低通胀的“双重转轨奇迹”,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崛起。
2、深层矛盾与挑战
经济结构问题:粗放型增长模式、内需不足(消费率30-40%)、外需依赖。
社会不平等: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0.47)、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发展失衡。
可持续发展压力: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与代际公平问题。
全球化挑战:国际市场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技术封锁对经济的影响。
模块2:宏观经济形势的阶段性演变(2008年至今)
1、政策调整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上半年):紧缩政策防过热,财政稳健、货币从紧。
第二阶段(2008年第三季度):宏观调控松紧结合,保增长与控通胀平衡。
第三阶段(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底):宽松政策刺激经济,财政积极、货币宽松。
第四阶段(2009年底至2010年底):松紧适度,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第五阶段(2010年底至今):稳增长、抑通胀、惠民生,政策协同与结构优化。
2、当前经济形势特征
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国内需求波动。
结构性矛盾:产能过剩、债务风险、房地产调整、人口老龄化。
政策着力点:扩大内需、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共同富裕。
模块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机制
1、财政政策分析
积极财政的导向性:通过减税降费、基建投资、民生支出拉动内需。
财政收入趋势:税收结构优化、非税收入管理、地方财政可持续性。
政策工具创新:专项债、PPP模式、财政贴息与风险补偿机制。
2、货币政策解读
稳健货币的内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利率与汇率市场化:LPR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调整。
结构性工具应用:再贷款、再贴现、碳减排支持工具等定向调控。
3、政策协同案例
2020年抗疫政策:财政直达资金与央行低成本资金配合,支持小微企业。
“双碳”目标下的政策组合:绿色财政补贴与绿色信贷、债券的联动。
模块4:未来经济发展前景与战略目标
1、中长期增长潜力
韧性来源:庞大国内市场、完整产业链、科技创新积累、政策空间。
增长目标:未来7-8年GDP保持5%左右增速的信心与依据。
2、关键领域突破方向
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生物技术。
绿色转型:碳达峰、碳中和路径,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生态保护。
共同富裕:收入分配改革、乡村振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开放升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参与全球治理,构建新发展格局。
3、风险预警与应对
外部风险:全球产业链重构、金融制裁、气候变化合作。
内部风险:房地产泡沫、地方债务、金融风险传导、社会稳定。
三、课程特色
-
数据驱动:引用百余条核心经济数据,结合国际比较与历史案例,增强分析说服力。
-
政策导向:紧扣“十四五”规划与二十大精神,解读政策逻辑与实施路径。
-
实战应用:通过企业案例与地方经验,探讨政策落地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前瞻视野:结合全球趋势与中国国情,预测未来5-10年经济转型方向。
四、适用对象
-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机构人员。
-
企业高管、战略规划与投资决策者。
-
金融机构从业者、经济学者与研究者。
-
对宏观经济与政策感兴趣的公众。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