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质生产力培育》课程大纲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框架与历史逻辑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
全球经济危机后的反思:传统需求管理失效,需转向供给侧优化。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
中央决策层战略部署:从“三期叠加”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内涵
核心目标:通过制度供给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与西方供给学派的区别:
不否定需求侧,强调供需两侧协同。
制度创新为核心,而非单纯减税。
政府与市场关系:有效市场+有为政府。
3、改革的历史逻辑
从“分灶吃饭”到分税制:1994年改革奠定现代财政制度基础。
供给侧改革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衔接:现代国家治理、市场体系、财政制度、政治文明的逻辑联结。
二、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提出与时代价值
1、新质生产力的定义
内涵: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先进生产力。
特征:阶跃式上升、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质变式发展。
公式表达:生产力三要素升级为(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科技成果应用。
2、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对比
量变与质变: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到“创新驱动”。
全球定位:从“追赶型增长”到“引领型发展”。
3、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
国际竞争:中美科技竞争、全球产业链重构。
国内需求:破解“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共同富裕。
技术革命: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突破。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质生产力的互动关系
1、改革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创新:破除利益固化藩篱,优化营商环境。
要素市场化配置:土地、劳动力、资本、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
政府职能转变: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型。
2、新质生产力驱动改革深化
技术倒逼制度变革: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对传统治理模式的挑战。
产业升级需求: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对政策支持的需求。
全球规则对接: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话语权。
3、案例分析
深圳模式:供给侧改革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
浙江“数字经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实践。
安徽“科大硅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
四、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1、创新驱动战略
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卡脖子”技术。
企业主体作用: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金融支持:发展风险投资、科创板等多元化融资渠道。
2、产业升级方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
未来产业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
传统产业改造:通过数字化、绿色化实现“老树发新芽”。
3、制度创新重点
财税体制改革:优化税制结构,降低企业负担。
金融供给侧改革: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
人才政策: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吸引全球顶尖人才。
4、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群战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创新。
乡村振兴: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现代化。
县域经济转型: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基层财政能力。
五、未来展望与战略思考
1、2035年远景目标
经济总量与人均GDP翻番的量化测算。
潜在增长率下限(5%-6%)的支撑条件与风险点。
2、全球竞争与合作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定位升级。
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3、企业战略建议
行业选择:顺应“六化”趋势(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高科技化、法治民主化)。
风险对冲:利用政策红利与市场化工具(如REITs、绿色金融)。
长期主义:构建创新生态系统,避免短期行为。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