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卫萍教授《绿色经济与碳中和路径》课程大纲(框架设计)
一、课程导论:绿色经济与碳中和的时代使命
1、全球气候危机与碳中和的紧迫性
温室气体排放与极端气候事件的关联性(如2025年全球多地高温纪录刷新)。
《巴黎协定》目标与中国“30·60”双碳承诺的战略意义。
2、绿色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定义:以低碳、循环、可持续为核心的经济模式。
范畴:清洁能源、绿色制造、碳交易、生态修复等。
二、绿色经济转型的核心路径
1、能源结构优化:从化石能源到清洁能源
技术突破:光伏、风电、储能技术的成本下降与效率提升(如2025年中国光伏发电成本较2010年下降超80%)。
案例分析:德国能源转型(Energiewende)的得失、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对全球能源互联的支撑。
2、产业结构升级:低碳技术与绿色制造
工业低碳化: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氢能替代与碳捕集技术(CCUS)。
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与政策支持。
3、市场机制创新:碳交易与绿色金融
碳市场设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与价格形成逻辑。
绿色金融工具:绿色债券、碳基金、ESG投资在推动低碳转型中的作用。
三、碳中和的技术支撑体系
1、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技术路线: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富氧燃烧的适用场景与成本对比。
应用案例:冰岛CarbFix项目将CO₂矿化封存于玄武岩中。
2、数字化与智能化赋能
大数据与AI:碳排放监测、能源管理系统(如智慧电网的负荷预测)。
区块链:碳足迹追踪与碳信用交易的可信性保障。
3、前沿技术探索
氢能经济:绿氢制备(电解水)与储运技术瓶颈。
核聚变:ITER项目进展与商业化时间表。
四、政策与制度保障: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
1、国际政策比较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中的绿色补贴与产业回流意图。
2、中国政策体系
顶层设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框架。
地方实践:浙江“零碳”工厂试点、广东碳标签制度的推广经验。
3、标准与认证
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如中国环境标志、欧盟Ecolabel)。
碳核算标准:ISO 14064与PAS 2060的差异与应用。
五、绿色经济的区域协同与全球治理
1、国内区域协同
东数西算:利用西部清洁能源支撑东部数据中心低碳运行。
跨区域绿电交易:甘肃风电与上海制造业的绿色电力衔接机制。
2、国际合作与竞争
“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避免高碳项目锁定,推动可再生能源合作。
全球气候治理:中国在G20、COP等平台中的角色与倡议。
六、挑战与未来展望
1、关键挑战
技术瓶颈:储能技术、碳捕集成本、氢能储运等。
经济成本:低碳转型对传统产业就业与区域发展的冲击。
国际博弈:贸易保护主义与气候责任分担的矛盾。
2、未来趋势
技术融合:5G+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绿色化。
消费革命:绿色消费理念普及与碳足迹标签的普及。
全球共识: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50%的可行性。
七、互动研讨:实战案例分析与决策模拟
1、案例辩论
辩题:“碳中和目标下,应优先发展碳捕集技术还是可再生能源?”
2、模拟决策
任务:分组设计某省份的碳中和行动方案,包括能源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路径与政策工具选择,并评估其经济可行性。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