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平教授《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路径》课程大纲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特征
1、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义与历史演进
从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系统阐述,揭示其作为原创性理论命题的实践逻辑。
五大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
理论创新:与西方现代化模式对比,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贡献。
2、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定位
“两步走”战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
中心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其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方向。
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体系,支撑现代化进程。
二、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1、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定义与内涵: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维度。
与现代化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道路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共同富裕、绿色发展等目标的路径。
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的实践体现。
2、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挑战
资源约束:人均资源禀赋低,需通过技术创新突破瓶颈。
技术瓶颈: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需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
区域不平衡:城乡、地区差距显著,需通过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缩小差距。
外部不确定性:全球产业链重构、地缘政治冲突对开放型经济的影响。
三、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路径
1、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核心要素: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
新型举国体制:整合资源攻关关键技术,推动“从0到1”的颠覆性创新。
产业升级: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战略方向,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2、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收入分配改革:构建初次、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乡村振兴:通过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就业与民生: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完善教育、医疗、社保体系,夯实共同富裕基础。
3、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优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制度保障:完善生态文明法规,强化环境监管,构建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4、开放合作:高水平对外开放
双循环格局: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提升国际循环质量与水平。
“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沿线国家合作,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全球治理参与:在WTO改革、气候变化等领域贡献中国方案,提升国际话语权。
四、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
1、区域发展案例
深圳创新生态:政府与市场协同,培育华为、腾讯等企业,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通过数字化改革、山海协作,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
苏州制造业升级:以智能制造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2、乡村振兴实践
农业现代化:发展智慧农业、生态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农村电商:通过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乡村治理:创新“党建+社会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五、未来展望与战略建议
1、长期目标
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
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全面实现共同富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2、政策建议
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人才强国:加强STEM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风险防控:应对“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保障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