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平教授《全球经济格局与中国战略选择》课程大纲
一、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与特征
1、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与当前逆流
三次全球化高潮:从蒸汽机时代的第一次全球化(1870-1914年),到关贸总协定框架下的第二次全球化(1950-1970年),再到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第三次全球化(技术驱动、产业链全球布局)。
逆全球化趋势:美国主导的极端关税政策、地缘政治冲突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以及发达国家对全球化收益分配不公的争议。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的跨国流动与优化配置,而非单纯的人为制度安排。
2、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的核心矛盾
南北经济失衡:新兴经济体(如中国、越南)的贸易顺差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贸易逆差并存,全球产业布局重构导致经常账户不可持续性。
利益分配争议:发达国家激进学者认为全球化导致国内产业外流、失业率上升,而发展中国家则通过低成本创新扩大市场份额。
美国的主导地位:美国通过控制高科技人才、资本流动和商品实现方向,维持全球增量财富主导权,但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正在改变这一格局。
二、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与挑战
1、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全球影响
经济增长奇迹:中国用40年走完发达国家200年的发展历程,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人口老龄化等挑战。
国际贸易格局变化:中国从贸易跟随者转变为竞争者,出口增加对其他国家利润造成冲击,国际关系复杂化。
经济结构转型:从房地产、基建拉动转向科技和制造强国推进,从追求增长转向增长安全并重。
2、中国面临的外部压力与内部挑战
外部环境:国际上对中国的提防和反对情绪上升,地缘政治冲突(如中美博弈、中欧合作)对贸易链的影响。
内部问题:内需不足、信心不振、传统增长动力减弱,新动力尚未完全形成,经济周期波动及疫情冲击。
政策应对:通过货币政策调整(如降准降息)、扶持中小企业、推动技术创新等措施促进经济复苏。
三、中国战略选择的核心路径
1、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以人工智能、新能源、生命与生物科学、新材料为重点领域,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从渐进式创新到颠覆式创新:突破“从1到100”的渐进式创新模式,向“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转型。
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路径:围绕客户需求牵引战略机会,提供产品创新场景,促进企业能力持续成长。
2、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激活内需市场,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通过供给侧改革稳定收入。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在开放中保障安全,在安全中扩大开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
区域合作与多边机制:通过RCEP、CPTPP等区域自贸协定深化亚太合作,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
3、应对全球化逆流的策略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WTO改革,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维护国际经贸秩序稳定。
加强国际合作与对话:通过G20、APEC等平台加强与发达经济体的沟通,减少误解与摩擦。
提升国际规则制定能力: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争取话语权。
四、案例分析与实践启示
1、中美贸易战与中国应对
关税措施的影响:美国对华“芯片禁令”与中国“国产替代”战略的博弈。
产业链重构:中国通过“新型举国体制”突破关键技术(如光刻机、工业软件),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
2、深圳创新生态的启示
政府与市场协同:深圳作为创新之城,通过政策扶持、产学研合作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路径:以华为、腾讯等企业为例,分析其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与全球布局。
3、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
政策扶持与梯度培育:市场监管总局出台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技术引进和国际合作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卓越汇企业家创新学院通过“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项目”帮助企业突破增长瓶颈。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