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义
---- 以“做蛋糕”“分蛋糕”理论解析四中全会指导思想段落
李锦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表了。在指导思想一段意外出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句。这个词在40多年前是一个最响亮的口号,因为久不提了,猛然在最重要场合出现,仍然有一种震撼力。作为1978年前就在基层第一线为改革摇旗呐喊的老战士看到这句话,有种欢欣鼓舞的感觉。
我们知道,指导思想段落是公报的“旗帜”与“灵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5000字的公报中以360字论述指导思想,居于统帅全局的地位,总纲的位置。这360字中前209个字,更具宏观指导性。后150字,具中观意义,更具现实操作性。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后面,出现: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我们注意,“高质量”“人民”是贯穿整个公报的高频词,人民一词出现10次,“高质量”一词也出现多次。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句,出现在新的话语体系中,且处于突出位置,就耐人寻味了。
中央再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一般意义上,还是好理解的。这是基于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需要。这并非简单重复过去的方针,而是新发展阶段下的战略再强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际贸易摩擦加剧。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必须通过做强国内经济来应对外部冲击,赢得发展优势。再从解决国内发展矛盾看,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有一个标志性指标,备受瞩目: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这一指标,意味着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需要保持适当速度。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当前国内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疏通堵点。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夯实经济基础。经济建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物质保障。
可以这样归纳,中央再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在新征程上对发展重心的再明确和再聚焦。它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将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以自身的稳定发展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这既是基于现实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通向长远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但是“发展”一词代替不了经济建设,丢掉经济建设,发展便是水中月、镜中花。经济建设,是发展的底座。根本问题,不能动摇。
以上说的,多少还是报纸上的话。我还想说说心里话。1978年,我已经当新华社记者两年多了。在那以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当1978年听到邓小平说出这句话时,有石破天惊的感觉。这是对一个时期中心工作的扭转,在那以后开始了改革开放这些事情。对这句话,我们这代人是刻骨铭心的。
后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久不提了。我们考虑,大概是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没有”的问题总体上基本解决。 与此同时,单一追求GDP增速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社会民生(如教育、医疗、住房)发展不足等。这些问题成为了社会新的痛点,发展重心自然需要调整。 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新发展理念。这五大理念超越了单一的经济维度,为发展赋予了更丰富、更全面的内涵。工作重心从“快不快”更多转向了“好不好”。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物质财富,还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方面面。解决这个新矛盾,自然要求工作布局更加全面。
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化、高层次需求,必须采取综合性、以人为中心的方略。这要求政策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更要关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直接关乎人民幸福感的领域。经济发展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后来出现“以人民为中心”不是要取代经济建设,而是为经济建设指明了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这个根本问题。历史似乎走到由“把蛋糕做大”转向“把蛋糕分好”阶段。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历史必然和基础。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它为今天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把蛋糕做大”这个基础,“把蛋糕分好”的想法是空中楼阁。
“人民至上”的提出,是历史阶段的升级和导向。在有了相当的物质积累后,发展就需要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心工作之一,但它现在被置于一个更宏大的、以人民福祉为终极目标的框架之下。
为国有企业开设新课程
李锦为国有企业新开设《党的二十届四中精神和国企改革发展》课程,课程时间180分钟。从10月26日开讲。
可以这样理解。过去,我们需要集中力量“把蛋糕做大” ,所以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现在,蛋糕已经做到了一定规模,我们不仅要继续把蛋糕做大,更要思考如何“把蛋糕分好” ,并且要做出更健康、更美味的蛋糕,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所以,我们强调”高质量发展““人民至上”。
中央现在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放在指导思想地位。这是在当前面临新的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再次强调要把“做大蛋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核心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要求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来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这是把“蛋糕做好”的问题。
在“以人民至上”和“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框架中,此次重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非旧调的简单重弹,而是被赋予了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内涵。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这次四中全会指导思想一段的表述: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这一段话,可以用“做蛋糕”“分蛋糕”的理论来概括。
1、首先是“做蛋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在此基础上“做好蛋糕”(高质量发展),
要找到“做好蛋糕的方法”(改革创新),
3、“为谁做蛋糕”“做什么样的蛋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4、做出好蛋糕的保证条件(全面从严治党),
5、怎样做出好蛋糕(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6、提高吃蛋糕人的味口与质量(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7、分好蛋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完整的逻辑链条。
我以为,以上七句话,以“做蛋糕”“分蛋糕”理论分析四中全会指导思想,是说得通的,也是讲得明白的。
作为一个整个改革开放全过程的“过来人”,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句话,还有一种心灵被安慰的感觉,怀念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句话的那些日子,心中有亲切感。
确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提,不光在新的历史条件新发展框架下被赋予新内涵,也唤起人们对改革开放历史尊重的感情。最近在泰山天外村住了一段,我每天都喜欢吃“白菜豆腐水”,连早饭也是这道菜,我听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句话,就有这种喜欢“白菜豆腐水”感觉。
10月22日,在17年没有登泰山后,朋友劝我再上一次泰山。我没有上近在咫尺玉皇顶,在一块巨石前深思良久。在天外村住了一些天,几乎所有时间都在研究中国经济走势与四中全会精神了。 
邀请授课:联系客服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嘉宾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