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鹏院士《让诺贝尔奖成为副产品,把科学技术和工程做成艺术品》课程大纲
一、引言:科研的初心与使命
1、主题阐释
探讨科研工作的本质:超越功利,追求卓越。
提出核心观点:将科研视为艺术创作,诺贝尔奖自然成为副产品。
2、科研等级划分
第一等级:保持饭碗,按时上下班(基础生存需求)。
第二等级:工作成为享受,乐在其中(内在驱动力)。
第三等级:将科研视为艺术,追求极致(最高境界)。
二、案例分享:导师与学生的传承突破
1、朱棣文与克洛德团队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朱棣文与克洛德(激光冷却与捕获原子技术)。
2012年,克洛德的学生塞尔日·阿罗什与戴维·瓦恩兰因操控单个光子和原子再获诺奖。
启示:学生需超越导师,开拓新领域,方能实现突破。
2、量子力学先驱的年轻力量
爱因斯坦(26岁提出光电效应)、波尔(26岁提出互补原理)、狄拉克(24岁建立相对论量子力学方程)。
核心结论:量子力学大厦由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科学家建立,年轻是创新的优势。
三、科研精神:精益求精与独立思考
1、精益求精的态度
案例:深圳量子研究院团队通过4年攻坚,突破量子纠错盈亏平衡点,证明纠错可行性。
方法论:在重复中优化,在细节中突破。
2、独立思考与开拓精神
批判“跟班式研究”与“人才同质化”现象。
建议:
摆脱导师束缚,探索新方向。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聚焦原始创新。
四、量子科技: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1、量子计算的驱动力
需求驱动:大数据时代呼唤颠覆性算力(如“九章三号”量子计算机解决超算需200亿年的难题)。
科学驱动:量子力学本身需发展(如贝尔不等式失效证明量子纠缠存在)。
能力驱动:原子级微纳加工技术提升,实现极端条件操控。
2、中国量子科技的实践
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实现五个量子芯片间超低损耗、高保真度互联。
培养年轻团队,两位成员入选“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国家战略:将量子计算作为核心战略力量,应对国际竞争。
五、行动倡议:人人有责的科研生态
1、对科研人员的呼吁
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专注原始创新。
追求极致:将技术做到极致,形成艺术品般的成果。
2、对青年学子的建议
选择热爱:以兴趣为驱动,享受科研过程。
超越权威:敢于挑战,开辟新赛道。
3、对社会各界的期待
支持基础研究: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环境。
推动产学研协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形成生态链。
六、结语:科研与艺术的融合
课程特色:
-
案例驱动:通过诺奖得主、量子计算突破等案例,生动诠释科研精神。
-
互动性强:结合观众提问,探讨科研中的实际问题与解决方案。
-
激励导向:鼓励青年学者树立远大目标,在科研中实现自我价值。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