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南教授《百年苦难》课程大纲
一、课程核心目标
1、追溯历史根源:剖析近代中国深陷苦难的复杂原因,揭示民族衰弱的内在逻辑。
2、传承精神力量:通过历史事件与人物,展现信仰、奋斗与牺牲精神对民族复兴的推动作用。
3、强化国家认同:以历史为镜,激发听众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二、课程内容框架
模块1:近代中国的苦难起点
1、历史背景与民族危机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主权丧失。
“东亚病夫”的标签:西洋、东洋列强侵略,中国因军事、经济落后而备受欺凌。
英国人李欧尔·卡克的论断:中国成为“愿意付款但不愿战争的富有的帝国”,揭示“富而不强”的灾难根源。
2、社会分裂与民族虚弱
孙中山的形容:四万万中国人如“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与国家观念。
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东三省、华北迅速沦陷,暴露民族防御能力的脆弱。
卢沟桥的耻辱: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地成为民族奇耻大辱,反思“卧榻之上他人酣睡”的深层原因。
模块2:中国共产党:黑暗中的觉醒者
1、应运而生的使命
国家危亡与无人担当:民族濒临灭亡时,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承担救亡图存的历史责任。
早期革命者的特质:一无资源、二无名望、三无影响、四无地位,仅凭一腔热血与坚定信仰。
2、革命实践中的信仰力量
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两次起义的惨败与坚持,展现革命者“浴血奋斗”的决心。
毛泽东的论断:在革命最困难时期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坚信红色政权能够存在。
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以生命践行信仰,呼吁“持久奋斗,拯救民族”。
模块3:历史转折中的关键事件
1、抗日战争与民族觉醒
全民抗战的爆发:从局部抵抗到全面战争,展现民族凝聚力的觉醒。
中国共产党的作用: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协同作战,成为中流砥柱。
2、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
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新中国基础,结束百年屈辱。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铭文:回顾从1840年起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牺牲的英雄,强化历史记忆。
模块4:苦难中的精神遗产
1、信仰的力量
托夫勒的“四种力量”:对比暴力、金钱、知识,强调信仰是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核心动力。
多数人与少数人的选择: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领袖的远见与担当。
2、对当代的启示
历史不能遗忘: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可能重复屈辱历史。
民族复兴的使命:以先辈为榜样,在新时代传承奋斗精神,实现国家富强。
三、课程特色
1、历史与现实结合:通过真实史料与案例,还原近代中国苦难历程,揭示历史规律。
2、情感共鸣:以革命先辈的壮举与牺牲,激发听众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3、互动与反思:设置提问环节,引导听众思考历史对当代个人与国家的启示。
四、适用对象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