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朝晖,安徽枞阳县人,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复旦大学 。代表作有《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 《为“三纲”正名》等。
一、主讲课程:
截止2023年3月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儒家经典导读”(全校本科生通识课),“儒学与修身”(全校本科生通识课)、“中国思想史专题”(本科生专业基础课),“中国思想史研究”(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等,曾经开设的英文课有:”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清华大学外国留学生课),“Culture, Confucianism and Chiense Modernity”(为美国Syracus University等校本科生课程)等。其中“儒家经典导读”2009年以来为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核心课及全校精品课。
二、研究领域
中国思想史,以儒学研究为主,研究方向包括儒学经典、儒学基本问题、儒家治道、儒家人性论及中西思想比较等课题。具体包括:
1、儒学基本问题研究,包括“三纲”、儒家人性论、儒家治道、儒家修身思想等研究,有专著两本及论文多篇,包括《治道:概念·意义》(2022)、《为“三纲”正名》(2014)等;
2、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著有《文明的毁灭与新生》(2011)、《“三纲”与秩序重建》(2014)、《儒家修身九讲》(2008/2011/2020)及论文多篇。
3、中学与西学比较研究,关注点是当代中国学统问题:以《中学与西学》(2002/2022)为主,相关作品有《学统的迷失与再造》(论文集,2011),另有论文若干;
4、儒家经典研究。著有《春秋左传人物谱》(2001年第一版,新版2023年将出),《性善论新探》(2022),另有《中庸》研究之作撰写中。
此外,亦有若干西方哲学论著,如《思辨之神:西方哲学思潮选讲》(2008)。
三、教学
开设课程包括:《中国思想史研究》(研究生课程)、《中国思想史专题》(人文学院专业课)、《儒家经典导读》(全校文化素质课、校级精品课)、《儒学与修身》(全校文化素质课)、《左传研读》,等。另为外国学生开设中国历史与文化课程多门(全英文授课)包括:”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清华大学外国留学生课),“Culture, Confucianism and Chiense Modernity”(为美国Syracus University等校本科生课程)等。其中“儒家经典导读”2009年以来为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核心课及全校精品课。。
已出版教材两部。
四、主要著作
出版专著12部(不含合著),其中教材2部。凡未注明皆个人独著。
1、《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增补修订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2年。
2、《治道:概念·意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
3、《性善论新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年。
4、《文明的毁灭与新生:儒学与中国现代性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
5、《为“三纲”正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
6、《儒家修身九讲》(教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1版,2011年1月2版,2020年第3版。韩国语版:《나를 지켜낸다는 것》(保持自我, Seoul: Wisdomhouse Publishing Co., Ltd., 2014(据2011年版译出)。
7、《春秋左传人物谱》(上、下册),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
8、《“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9、《“三纲”与秩序重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5月。
10、《学统的迷失与再造:儒学与现代中国学统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11、《思辨之神:西方哲学思潮选讲》(教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重建价值主体——卡尔·雅斯贝斯对近现代西方自由观的扬弃》,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
13、《理想国家的宣言:〈理想国〉》,朱清华、方朝晖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五、主要论文
凡未注明皆个人独撰。
(一)中文论文
1、重思中国传统学问中的本体问题,《中华读书报》2023年2月8日国学版,《新华文摘》2023年第9期全文转载。
2、儒学、中西学统与中国现代性——清华大学方朝晖老师访谈,《国际儒学论丛》第11辑,涂可国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文分社,2022年7月出版,页29-47(本文后转发于《爱思想网》《儒家网》,摘发于《凤凰国学网》)。
3、西方人性论的主要问题与争论焦点——兼论中西人性论异同,《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第64卷),页131—141。
4、中国哲学是如何可能的?——再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文史哲》2022年第3期,页51—63,166。《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6期摘录转载。
5、儒家治道:预设与原理,《衡水学院学报》2021年12月,第6期(第23卷),页7—20,54。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22年第4期全文转载。
6、《中庸》是关于中庸的吗?,《孔子研究》,2021年第5期,页51-63。
7、“治道”考义——纪念钱穆先生诞辰125周年,《政治思想史》2020年第4期。
8、试论“三纲”的两种含义及其历史演变,《文史哲》2020年第6期。
9、论“本体”的三种含义及其现代混淆,《哲学研究》2020年第9期。
10、中国文化中何以盛行境界论?,《国学学刊》2020年第1期。
11、从文化心理反思五四》,《文史哲,2019年第6期。
12、孝治与社会自治:以〈孝经〉为例,《哲学研究》2018年第11期。
13、“道”本义考,《孔子研究》2018年第3期。
14、性善论的解释模式与判断类型,《复旦学报》(社科版)2017年第3期。
15、从生长特性看孟子性善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16、先秦秦汉“性”字的多义性及其解释框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17、文化保守主义是如何被民族主义绑架的?,《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2期。
18、人性善恶与民主、专制关系的再认识,《文史哲》2016年第1期。
19、中华文明的新形态与世界文明的新重心,《人民论坛》2015年10月中。
20、中国文化的三个预设与新文化运动的宿命,《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9期。
21、法治中国同样需要礼教文明重建——从中西方制度文明的比较展开,《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第11期。
22、从政道到治道:中国文化的方向与出路(一)(二)(三),《国学新视野》(香港)2014年。
23、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精神世界——关系本位、团体精神和至上的亲情,《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5期。
24、从中国文化传统看“制度决定论”之浅薄,《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5期。
25、什么是中国文化中有效的权威?——评白鲁恂《亚洲权力与政治》一书,《开放时代》2013年第3期。
26、是谁误解了三纲?——答复李存山教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27、“三纲”真的是糟粕吗?——重新审视“三纲”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手机:13811229543 电话:13811229543
邮件:3768173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