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大鹏简介
俞大鹏,1959年3月生于宁夏中卫,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现任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曾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1999-2016年),长期深耕低维量子材料与量子计算领域,是国际半导体纳米线研究的先驱之一。
学术履历
核心贡献
1、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率先发展催化剂引导的纳米线可控制备方法,实现硅及金属氧化物纳米线的规模化生产,解决纳米材料制备的关键难题。
2、量子调控研究:揭示纳米线材料光电、力电耦合等尺寸依赖的新颖物理现象,发掘场发射等重大应用特性,发明纳米加工与操控技术,为量子器件研发奠定基础。
3、量子计算生态建设:作为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创始人,带领青年团队开展量子计算研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呼吁构建量子信息技术生态链。
2026年俞大鹏擅长演讲主题方向(基于近年公开演讲与行业趋势分析)
1. 量子计算技术前沿与产业生态
-
核心内容:
-
技术突破:解析量子比特操控、纠错编码、量子算法等最新进展,对比国际竞争格局(如谷歌、IBM、中国“九章”“祖冲之”等量子计算机研发动态)。
-
产业挑战:探讨量子计算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路径,包括硬件稳定性、算法实用性、成本可控性等瓶颈。
-
生态构建:强调“科学家专注基础研究、企业主导应用开发”的分工模式,呼吁政策支持、资本投入与跨学科合作。
-
案例参考:
2. 低维量子材料与量子调控
-
核心内容:
-
材料创新:分享半导体纳米线、二维材料(如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的制备新方法,及其在量子器件(如单光子源、量子传感器)中的应用潜力。
-
物理机制:解读力电耦合、量子输运等微观现象,揭示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联规律。
-
技术转化:探讨如何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服务能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
-
案例参考:
3. 科研创新方法论与人才培养
-
核心内容:
-
科研哲学:提出“把科学与工程做成艺术品”的理念,倡导精益求精、突破边界的科研态度。
-
教育实践:分享教学经验,如通过“纳米科技前沿”“透射电子显微学”等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
跨代传承:以导师朱棣文(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学生塞尔日·阿罗什(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案例,鼓励青年学者超越前人,开拓新领域。
-
案例参考:
主题选择依据
-
行业趋势:量子计算为全球科技竞争焦点,中国需在技术自主可控与生态构建上发力;低维量子材料是量子技术的基础,持续创新需求迫切。
-
个人专长:俞大鹏在纳米材料制备与量子调控领域有深厚积累,且近年演讲多聚焦量子计算与科研方法论。
-
社会价值:通过分享技术突破与产业经验,可助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通过倡导科研精神与人才培养理念,可引导青年学者树立正确价值观。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