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盛,1964年生,瑶族,湖南汝城县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研究员。
1993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
1997年1月至今,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化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1997-1998)、副研究员(1998-2003)、研究员(2003年至今)。
2004年至今兼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2009年晋升为三级研究员。
2001年入选“北京市社科理论百人工程”。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
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兼任教授、研究生导师;《雕塑》杂志编委;北京市文艺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网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主要从事美学、文艺理论和文化研究。
主要著作:
《北京文化60年(1949-2009)》(专著,37.2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艺术 科学 真理》(专著,44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美学:为什么与是什么》( 专著,44.4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艺术学关键词》(专著,34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合著,46.3万字,山东省“九五”社科规划课题成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专著,33.2万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当代设计的艺术文化学阐释》(专著,24万字,国家“九五”重点图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话语转型与价值重构:世纪之交的北京文学》(主要作者,40.6万字,北京市“九五”规划项目成果),北京出版社,2002。
《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诠释学》(专著,22.4万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希望的变异:艺术设计与交流美学》(专著,19万字,国家“九五”重点图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心灵的空地:宗教心性与生命情怀》(专著,26万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北京四海昌信咨询中心 让知识更有价值!
《铁血霸业魂—商鞅传》(长篇历史小说,23万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梦断帝乡路—王安石传》(长篇历史小说,28万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主编:
《电影经典名片赏析丛书》(30本),济南出版社,1997。
《东方情缘:中华古典散文赏析丛书》(4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设计·21世纪生活风格丛书》(合作主编,国家“九五”重点规划图书),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
《人文社会科学关键词》丛书(合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共16种,已出版6种。
《首都网络文化发展报告》(执行主编),人民出版社。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
主要学术论文:
《“艺术终结”问题及理论思考》,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6,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北京文化60年》,载《北京社会科学》(2009.5,全国中文核心刊物)
《哲学诠释学的效果历史意识与文学史的诠释学意识》,《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中心《文艺理论》第3期转载。
《艺术与科学创造中的感性与理性》,载《中外人文精神研究》,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定位》,《北京社会科学》(2007.6,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智慧资本、表征资本、产业资本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6,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现代性进程中的北京视觉文化形象》(《北京社会科学》(2006.2,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后现代美学与审美真理的差异性诠释》,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
《20世纪中国美学对艺术问题的理论诠释》,《人文杂志》(2004.5,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中心《美学》2004年第12期转载。
《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学中的本质论》,《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哲学诠释学的“反美学”与人文科学的审美真理立场》,《人文杂志》(2003.1,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中心《文艺理论》第3期转载。
《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的理论视野及其历史评价》,《俄罗斯文艺》(2003.1,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庄子对老子的创造性诠释及其美学思想》,《中国诠释学》(2003.1),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20世纪中国美学中的审美经验理论》,《中国文学研究》(2003.3,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方法论与20世纪中国美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阿多诺的审美真理理论及其后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6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影响的焦虑:西方话语资源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文学研究》(2000.4,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从风情叙写到欲望描绘:北京文学都市话语的转变》,《北京社会科学》(2000.3,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选择与重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美学问题》,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走向开放的社会科学》,载《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1999年第5期转载。
《从政治哲学到诗意美学》,载《东方丛刊》1997年第3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理论思考》,《新视野》1998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8年第7期转载。
《任洪渊词语的曹雪芹红移》,载《北京社会科学》(1998.3,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现实主义文学的意识深度》,载《北京社会科学》(1998.1,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性别/性别话语:一种性别文化政治学》,载《北京社会科学》(1997.4,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价值维度的消解与当代中国小说》,载《创作评谭》1997年第5期。
《名制 知识 审美:先秦文化语境中的庄子思想》,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7年春夏卷。
《历史 文化 审美:庄子哲学与美学理解的当代视域》,载《求索》1997年第3期。
《历史·存在·审美的缺席与当代小说》,《艺术广角》1997年第5期。
《庄子的闻天乐与审美体验新解》,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1万字。
《逃遁与再现:庄子的生命意识与审美的历史维度》,载《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
《庄子的美学思想与先秦历史文化语境》,载《东方丛刊》第1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
《结构、解构、重构:当代中国美学的逻辑》,《求索》1995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美学》1995年第8期转载。
《论审美心理的历时性本体论三维结构》,《东方论坛》1995年第1期。
《康德的审美心理结构理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美学》1995年第2期转载。
《在诗与哲学的交融处言说生命的美学》,《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第3期转载。
《原始儒学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载《南方文坛》1994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第12期转载。
《结构主义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转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5期转载。
《体验本体的作家转向与意义时空的再度找寻》,《北京文学》1994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1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2期转载
《视域的缺席:所谓当代文学史》,载《理论与创作》1993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第5期转载
主要获奖作品:
《艺术 科学 真理》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10)。
《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专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
《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诠释学》(专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
《话语转型与价值重构:世纪之交的北京文学》(主要作者),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获北京第七届哲学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
《艺术 科学 真理》(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第十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0)。
《艺术学关键词》(专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第十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8)。
《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第十一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5)。
《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诠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第九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3)。
主持或参与的主要课题:
《北京文化建设与发展60年》(主持,北京市社科院2009年度院重大课题)。
《北京城市雕塑规划发展与首都文化建设》(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
《北京城市雕塑规划建设纲要(2004-2020)》(合作主持,北京市规划委项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人文奥运”系列课题研究(参与者)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参与者)。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参与者)。
科研成果主要学术评价
《在差异性比较中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评〈艺术 科学真理〉》,(钟丽茜/文,载《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艺术学关键词的多维呈现——评〈艺术学关键词〉》(刘鸿玲/文,载《大学出版》2007年第4期)
《在后现代转向中探讨当代美学问题——评李建盛〈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葛勇/文,载《光明日报》2005年2月15日)。
《探寻美学理论的后现代转向——评李建盛〈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严丹丹/文,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12月7日)。
《美学后现代转向的主题化阐释——评〈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梦晨/文,载《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美学后现代转向的语境化阐释——评李建盛新著〈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朱红文/文,载《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9月10日)。
《文本意义与文学诠释》——评〈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诠释学〉》(金梦兰/文,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9月4日)。
《文本 理解 意义——读〈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诠释学〉》(郭宝亮/文,载《文艺报》2002年10月29日)。
《哲学诠释学观照下的文学诠释学——评李建盛的〈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诠释学〉》(时宏宇/文,载《现代教育导报》,2002年9月16日)。
《坚持反思对话精神,开拓广阔理论空间——评〈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潘桂林/文,载《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手机:13811229543 电话:13811229543
邮件:3768173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