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斌教授《“十五五”规划与宏观经济战略》课程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战略意义
1、时代坐标
时间节点:“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衔接点(2029年完成新中国成立80周年改革清单,2035年实现第一阶段现代化目标)。
历史使命:作为“十四五”与“十六五”的“中继站”,“十五五”需完成300余项重大改革任务,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础。
2、战略意义
国内转型: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解决内需不足、大循环堵点等现实问题。
全球博弈:应对中美战略竞争、全球产业链重构等外部风险,通过制度型开放(如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人民中心: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核心地位,强调“投资于人”与新型城镇化,体现“人民至上”治理理念。
二、“十五五”规划的核心目标与战略定位
1、五大战略定位
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数据赋能、绿色转型培育新动能。
共同富裕: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安全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防范系统性风险。
2、主要目标
经济指标: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
社会目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
生态目标: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突破,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
三、宏观经济战略:重点领域与政策路径
1、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制度构建:构建“三位一体”制度框架(基础制度+专项规则+实施细则),修订《要素市场管理条例》,建立全国统一数据产权登记平台。
价格机制:分类施策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
土地:推行“基准地价+动态调整”制度,扩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技术:建立“第三方评估+市场竞价”机制,提高专利转化率。
数据:构建“成本法+收益法”混合定价体系,明确数据权属边界。
市场统一:破除地方保护,推广“一地认证、全国通行”模式,建立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
2、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制造业升级: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产业,单列用地指标保障需求。
数字经济:发挥数据要素赋能作用,培育人工智能、5G等新兴产业。
绿色转型:推动能源革命,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构建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3、扩大内需与共同富裕
居民增收:通过就业优先政策、技能培训、财产性收入提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消费升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释放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消费潜力。
城乡融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允许农民通过“宅基地置换+货币补偿”进城落户。
4、高水平对外开放
规则对接:参与全球数字、绿色、知识产权等规则制定,提升国际话语权。
平台建设:扩大自贸试验区试点范围,推动“东数西算”等跨区域合作工程。
四、保障机制与实施策略
1、政策协同
财政与货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产业与区域:统筹东中西部产业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
2、风险防控
金融安全: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防范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
供应链韧性:建立关键矿产资源储备制度,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布局。
3、评估与调整
动态优化:通过中期评估、第三方评估等机制,及时调整规划目标与政策工具。
闭环管理:构建“目标设定—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反馈修正”的治理闭环。
五、未来展望与行动倡议
1、2035年远景目标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总量与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全要素生产率进入全球前列。
2、行动倡议
政府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治保障,优化营商环境。
企业层面:聚焦主业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全球竞争。
社会层面:弘扬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形成全社会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