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林老师《数字化转型中的哲学思考》课程大纲(基于其学术思想与时代洞察构建)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二、核心内容框架
模块一:数字化时代的认知重构
1、技术异化与哲学抵抗
数字世界观定义:信息互动的跨界互联,超越唯物/唯心二元对立(《道德经》“二生三”的现代演绎)。
案例:AI算法中的“价值中立”悖论,数据隐私与商业利益的冲突。
2、认知升级路径
工具:批判性思维模型(如“经济自由度”分析技术伦理边界)。
训练:用AI工具对比中西哲学体系,形成认知拓扑结构。
3、数字生存坐标系
动态平衡:技术工具理性(效率)与人文价值理性(意义)的协同。
案例:通过“数字斋戒”(回归书法、茶道)平衡科技异化效应。
模块二:数字化转型的哲学方法论
1、战略框架:从“宇宙-世界-企业”视角切入
宏观:全球数字文明冲突与融合趋势(如数字丝绸之路)。
中观: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三生万物”模型(现实理想化→理想现实化→跨界创新)。
微观:数据资产与业务转型的因果链分析(如金融行业案例)。
2、矛盾统一:创新中的辩证思维
案例:制造业通过“人机协作能力栈”实现技术-人文交叉创新。
工具:黑格尔“理性的狡黠”解析市场博弈中的利益平衡。
3、量变到质变:技术革命的社会影响
临界点识别:AI从辅助工具到认知伙伴的跃迁。
风险预警:数字公民身份重构对传统治理的挑战。
模块三:领导力与组织变革的哲学内核
1、数字领导力本质
角色转变:从理性逐利者到“幸福赋能型”领导者(爱与智慧的统一)。
使命:让世界更丰盛地存在,通过赋能提升共生成员的价值创造力。
2、组织文化重构
价值观:利他共生体系(客户价值优先、员工共创共享、竞对合作共赢)。
案例:零售业通过“数字免疫”构建技术-文化免疫系统。
3、跨文化管理策略
文化自由度模型:指导跨国企业本地化策略(如中华文化“开放-重构”性格的应用)。
冲突解决:东方“和为贵”与西方“竞争优先”的动态平衡。
模块四:未来趋势与哲学应对
1、技术伦理批判
核心议题:AI增强型自由职业矩阵(心理咨询、遗产规划等领域的“二次复兴”)。
工具:建立技术伦理批判性思维,防范“新愚昧时代”思维惰性。
2、数字文明的方法论启示
《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的演化观:
“一”的混沌性:保持开放包容的认知态度;
“三”的创造性:通过矛盾统一激发创新活力(如AI与人文艺术融合);
“万物”的包容性:构建跨文明对话的数字网络。
3、终身学习与数字化转型
新哲学观:联通主义学习观(信息网络构建)、回归论知识观(全谱系知识)。
实践路径:通过互联网、AI技术整合全社会资源,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
三、课程特色
1、跨学科融合:哲学、技术伦理、战略管理、东方智慧多维交织,构建“T型”知识结构。
2、实战导向:结合金融、制造、零售等行业案例,提供可落地的转型工具与风险评估模型。
3、思维升级:通过“概念澄清-矛盾分析-推理判断-方案创造”四步法,系统提升决策能力。
4、文化深度:对比东西方哲学对“成功”“领导力”的定义差异,构建多元价值坐标系。
四、适用人群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