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津夫《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现代化》课程大纲
模块一: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战略定位
1、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特征
定义: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由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先进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
特征: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强调创新主导、绿色低碳、开放协同,符合新发展理念。
2、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
国家层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应对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
区域层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链布局,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企业层面:驱动企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3、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比较
技术驱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强调前沿技术引领。
要素配置:从单一要素投入向全要素协同优化升级。
产业形态: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延伸,形成多元化产业生态。
模块二:产业链现代化的核心要求与全球竞争
1、产业链现代化的定义与目标
定义:产业链现代化是通过技术升级、组织优化、制度创新,实现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
目标:构建安全可控、高效协同、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链体系,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
2、产业链现代化的核心要求
技术领先: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引领前沿技术发展。
组织协同: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强化产业链上下游联动。
安全可控:增强产业链韧性,抵御外部冲击,保障产业安全。
绿色低碳:推动产业链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3、全球竞争下的产业链现代化挑战
技术封锁:应对国际技术壁垒,突破“卡脖子”环节。
规则重构: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升话语权。
市场整合: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开放型产业链。
模块三: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链现代化的路径
1、技术创新引领产业链升级
前沿技术突破: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数字化赋能:通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产业链全流程数字化。
绿色技术融合:推广低碳技术、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绿色产业链。
2、产业组织优化与生态构建
集群化发展:打造“高精尖新”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
平台化整合:利用数字平台整合产业链资源,提升供应链效率。
开放式创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3、政策与制度保障
政策支持:制定产业政策,引导资源向新兴产业倾斜。
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市场活力。
国际合作:加强全球产业链合作,推动技术标准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
模块四: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现代化的实践案例
1、国家高新区案例
雄安新区:聚焦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打造“高精尖新”产业集群。
成都高新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主导,形成“一区四园”发展格局。
苏州高新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构建千亿级主导产业。
2、行业案例
制造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跨越,提升产业链效率。
农业:利用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实现技术进步与产业融合。
能源: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构建绿色能源产业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3、国际案例
德国工业4.0:通过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升级。
美国硅谷:以创新生态为核心,引领全球高科技产业链发展。
日本“社会5.0”:通过数字技术融合,构建超智能社会产业链。
模块五:挑战与应对策略
1、主要挑战
技术瓶颈: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需加大研发投入。
区域差异:不同地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参差不齐,需协调发展。
国际竞争: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需提升国际竞争力。
2、应对策略
强化创新驱动: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推动区域协同:加强东中西部产业合作,优化产业链布局。
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治理,提升话语权。
完善政策体系:制定针对性政策,支持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