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卫萍教授《中美贸易摩擦下的中国经济韧性》课程大纲
一、课程导论: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与核心争议
1、贸易摩擦的起源与演变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扩大、产业竞争加剧、技术封锁诉求的叠加效应。
关键节点:2018年关税加征、2019年技术制裁升级、2020年后全球供应链重构。
2、摩擦的本质:经济利益与战略博弈的交织
美国试图通过贸易战遏制中国产业升级,维护其全球霸权。
中国应对策略的双重目标:保障经济安全与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中国经济韧性的理论框架与评估维度
1、经济韧性的定义与内涵
抵御能力:对外部冲击的承受力(如关税冲击下的出口结构调整)。
恢复能力:冲击后的修复速度(如企业转型与市场多元化)。
更新发展能力:通过创新实现结构升级(如高端制造与数字经济崛起)。
2、评估指标体系
宏观经济指标:GDP增速、就业率、通胀水平。
产业指标:制造业升级速度、新兴产业占比、技术自给率。
市场指标:内需潜力、消费升级趋势、对外开放深度。
三、中美贸易摩擦下的中国经济表现:数据与案例
1、总体经济形势的稳健性
数据支撑:202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0%,经济总量突破130万亿元,对全球增长贡献率达30%。
案例:2024年四季度GDP增速回升至5.4%,为2025年经济开局奠定基础。
2、产业升级的加速推进
制造业高端化:2024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产量分别增长22.2%、16.1%。
新兴产业崛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316.8万辆(同比+38.7%),连续10年全球第一;绿色贷款余额突破36.6万亿元。
3、内需市场的支撑作用
消费升级:文旅、餐饮、数字经济等领域活跃,服务业对GDP贡献率达56.2%。
政策刺激:汽车购置税减免、消费券发放等措施激发市场潜力。
4、对外开放的深化与调整
市场多元化:对美出口占比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转向中东、东盟等市场。
“双循环”战略:通过外贸拓内销(如浙江省直播电商扶持计划)实现内外联动。
四、中国经济韧性的核心驱动力
1、创新驱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技术突破:5G通信、高铁、核电等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但高端芯片仍需攻坚。
政策支持:国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2、政策协同:宏观调控与产业政策的精准发力
财政政策:减税降费、专项债发行支持基建与新兴产业。
货币政策:灵活运用LPR、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3、市场机制:企业主体性与竞争环境的优化
企业适应力:跨国企业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国内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
反垄断与公平竞争:规范平台经济,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五、挑战与风险:韧性背后的隐忧
1、外部压力的持续性
技术封锁:美国对华半导体、AI等领域的出口管制可能延缓中国技术追赶速度。
全球供应链重构:部分外资企业转移产能至东南亚,需警惕产业空心化风险。
2、内部结构性矛盾
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滞后,需通过转移支付与政策倾斜缩小差距。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需通过自动化与教育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六、未来展望:中国经济的战略选择与政策建议
1、短期策略:稳增长与防风险并重
扩大内需:通过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释放消费潜力。
稳定外贸: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拓展RCEP框架下的区域市场。
2、长期愿景:构建新发展格局
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突破“卡脖子”技术。
绿色转型: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绿色金融与循环经济。
3、全球治理参与:推动多边主义与规则重构
维护WTO权威:反对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倡导包容性全球化。
数字货币与跨境支付:通过数字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
七、互动研讨:现实问题与解决方案
1、案例辩论
辩题:“中美贸易摩擦是否加速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模拟决策
分组设计中国应对技术封锁的产业政策方案,并评估其可行性。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