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卫萍教授《双循环视角下的宏观经济与新基建》课程大纲
一、课程导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与内涵
1、双循环战略的背景与意义
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背景(如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双循环与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联性分析。
2、双循环的核心逻辑
国内大循环:扩大内需、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链条、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国际循环: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二、宏观经济形势与双循环的支撑条件
1、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特征
2025年经济数据解读(如GDP增速、通胀、就业等核心指标)。
政策目标与经济现实之间的平衡(如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
2、双循环的支撑条件分析
国内市场潜力: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消费升级趋势、区域协调发展。
国际竞争力:产业链安全、技术自主可控、贸易多元化。
三、新基建的内涵与双循环的协同机制
1、新基建的定义与范畴
5G基站、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充电桩等领域的核心特征。
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对比(如技术驱动、效率导向、产业赋能)。
2、新基建对双循环的支撑作用
国内大循环:
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如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升级)。
降低交易成本、畅通物流网络(如5G+智慧物流)。
国际循环:
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如数据中心支撑跨境电商发展)。
推动技术标准输出(如5G技术国际应用)。
四、新基建的投资逻辑与产业机遇
1、新基建的投资主体与融资模式
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公募REITs等金融工具在新基建中的应用(如高速公路REITs、光伏发电REITs)。
2、细分领域投资机会
5G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远程办公、智慧城市。
数据中心与云计算:数字经济底座、东数西算工程。
新能源充电桩: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配套、绿色交通。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智慧医疗、金融科技、精准营销。
五、城市群发展:新基建的空间载体
1、城市群与新基建的协同效应
城市群作为人口和资源汇聚的中心,降低新基建建设成本(如轨道交通、5G覆盖)。
城市群产业协同:一线城市研发+二线城市制造的分工模式。
2、典型案例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5G+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升级。
长三角一体化:城际高铁与数据中心支撑区域协同。
RCEP框架下:新基建助力中国与东盟贸易畅通(如跨境物流数字化)。
六、政策解读与风险防范
1、国家政策支持体系
中央与地方对新基建的规划(如“十四五”规划中新基建重点任务)。
财政、货币、产业政策的协同(如专项债支持、绿色金融配套)。
2、潜在风险与应对策略
技术迭代风险:避免重复建设、注重前瞻性布局。
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债务化解与新基建融资平衡。
国际竞争风险:技术封锁与自主可控路径(如芯片、操作系统)。
七、未来展望:双循环与新基建的长期趋势
1、2035年远景目标下的新基建方向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对经济形态的重塑。
绿色基建(如碳捕集、储能技术)与碳中和目标衔接。
2、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角色演变
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中心”转型。
通过新基建推动制度型开放(如规则对接、标准制定)。
八、案例研讨与实践模拟
1、经典案例解析
深圳“20+8”产业集群:新基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
雄安新区:智慧城市试点中的新基建应用。
2、模拟决策推演
针对特定区域(如中西部城市群)设计新基建投资方案。
分组讨论政策工具选择(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PPP模式)。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