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平教授《区域经济合作与亚太机遇》课程大纲
一、课程导论:区域经济合作与亚太格局
1、区域经济合作的定义与内涵
概念解析: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与组合的经济行为
合作类型:国际经济合作(主权国家间)与区际经济合作(一国内部)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战略地位: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与地缘经济枢纽
2、亚太经济合作的演进与现状
历史脉络:从APEC到RCEP、CPTPP等区域协定的发展
现实挑战:贸易保护主义、技术壁垒与规则碎片化
中国角色:从参与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转型路径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框架
1、传统理论视角
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差异与分工效率
要素流动理论:资本、技术、劳动力跨区域配置的效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
2、现代理论创新
全球价值链(GVC)理论:亚太产业链分工与价值分配机制
制度性合作理论:规则制定权对区域经济主导权的影响
地缘经济理论:大国博弈下的亚太合作模式选择
三、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路径
1、贸易与投资自由化
RCEP框架下的关税减让与原产地规则
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进展与障碍
亚太地区数字贸易规则的博弈与协调
2、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
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产业链的区域布局
“中国+1”战略下供应链多元化的挑战与应对
亚太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如“一带一路”与东盟经济走廊)
3、金融与货币合作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运作模式
人民币国际化与区域货币合作前景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区域协调机制
四、亚太机遇:中国与区域合作的战略选择
1、中国参与亚太合作的政策框架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定位
自由贸易试验区(如海南自贸港)的制度创新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亚太互联互通
2、重点领域与突破方向
绿色经济:碳中和目标下的区域技术合作与碳市场联动
数字经济: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规则制定与标准对接
服务业开放:金融、物流、教育等领域的跨境服务贸易创新
3、风险防控与挑战应对
地缘政治冲突对区域合作的冲击(如南海、台海问题)
技术封锁与“脱钩断链”背景下的自主创新路径
区域合作中的利益分配与公平性问题
五、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
1、成功案例解析
东盟经济共同体(AEC):一体化进程中的政策协调经验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跨境金融与物流合作模式
中韩FTA:贸易便利化与投资规则的创新实践
2、模拟谈判与决策推演
亚太自贸区(FTAAP)规则制定的角色扮演演练
针对特定产业(如新能源汽车)设计区域合作方案
六、未来展望与战略建议
1、亚太区域合作的中长期趋势
多极化格局下的规则重构与权力平衡
技术革命对区域经济关系的深度重塑
2、中国战略建议
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
创新驱动:通过技术突破提升区域合作附加值
多元平衡:统筹发展与安全,构建韧性供应链体系
课程特色
-
理论深度: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价值链等前沿理论,解析亚太合作的底层逻辑。
-
实践导向:通过案例分析、模拟谈判等环节,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前瞻视角:聚焦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新兴领域,探讨未来合作方向。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