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松祚教授《新质生产力与企业战略》课程大纲
一、课程引言:新质生产力——新时代企业发展的核心动能
-
核心观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的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正推动中国产业向高效、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
-
现实背景:全球经济格局重塑,中国民营企业面临外部环境深刻变化,需通过新质生产力实现突围。
-
课程目标:帮助企业家理解新质生产力内涵,调整企业战略,把握转型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1、定义与本质:
数字生产力:以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技术为核心,推动产业革旧图新。
绿色生产力:以新能源、绿色环保技术为支撑,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新驱动:技术创新、生态创新双擎推动,形成新竞争力。
2、关键要素:
创新:科学至上、研发至上、新产品至上,推动产业升级。
数字化:重塑消费场景,带来新流量入口、链接方式、传播模型和购买渠道。
绿色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3、发展趋势:
加速融合: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加速融合,逐步进入投资回报期。
开放协作:要求高度开放协同的生态环境,企业需构建创新生态体系。
三、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企业战略转型
1、战略调整的必要性:
外部环境变化:全球经济格局重塑,地缘政治影响出口,技术引领产业革命。
内部能力升级:企业需调整思维顺序和组织流程,以技术创新、研发产品升级为管理起点。
2、战略转型方向:
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注重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增量经济转向存量经济:在有限市场空间中通过精细化运营和品牌建设脱颖而出。
从工业经济转向智能经济:利用AI、物联网等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3、战略转型路径:
审时度势,选好战略赛道: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趋势,选定具有发展潜力的赛道。
坚持长期主义:选定赛道后,持之以恒地投入资源和精力,实现长期发展。
构建创新性的组织和文化:避免熵增,实现员工共享,激发团队创新活力。
四、新质生产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1、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推动技术迭代:持续进行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保持领先地位。
2、打造自主品牌:
提升品牌知名度:通过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信任。
强化品牌传播:利用多元渠道进行品牌宣传和推广。
3、构建护城河:
技术壁垒:通过专利布局和技术标准制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
品牌壁垒:通过品牌建设和消费者忠诚度提升,形成品牌壁垒。
五、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企业生态协作与可持续发展
1、生态协作的重要性:
应对挑战: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倒逼企业加速创新变革,需通过生态圈合力应对挑战。
推动创新:洞察和理解上下游伙伴的创新挑战,通过生态圈合力推动创新持续发展。
2、生态协作的模式:
产业链协同: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创新平台共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创新平台,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3、可持续发展战略:
绿色生产:采用环保技术和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社会责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员工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
六、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
1、国际案例:
美国无线电通信技术研发公司:通过强大的技术预见能力和专利布局,保持核心技术领先性和垄断性。
施耐德电气:以“技术创新”与“生态创新”双擎推动转型,实现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加速发展。
2、国内实践:
电子信息产业:通过构建高端平台共谋电子信息产业探索新质生产力。
民营企业转型:如创维集团通过强化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激发团队创新活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七、课程总结与展望
嘉宾演讲授课电话:13811229543(工作日8:30-18:00,仅限演讲其他勿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