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没有得到有效清算,日本军国主义经过八十年的蓄力壮大已经借尸还魂死灰复燃,高市早苗对中国公然的战略挑衅就是最明显的警讯。
对此,中国不能仅仅只有停留在一般的言辞警告,而必须做好与日本新军国主义决战的准备,其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冷静梳理历史经验教训,知己知彼。
本院已经分析过甲午战争的教训,此文从美国八十年前战胜日本的事实中总结出六大战略经验,以做他山之石。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战胜日本,是美国系统性战略谋划与精准战术执行的结果。美国通过战场空间限定、国际联盟构建、地理封锁、军事力量摧毁、战略轰炸与核威慑、战后全面占领六大核心战略,形成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制胜体系。
今天高市早苗政府奉行复活军国主义的危险路线,重新将亚洲和世界推向危险之中,同时也把如何再次战胜日本的战略课题,浮现在对世界和平富有重大责任的国家面前。此时回顾美国当年战胜日本的六大战略经验,颇有参考价值。
一、战场空间限定:聚焦核心区域的作战锚定

美国对日战争从一开始,就被限定在海外和日本本土,决不让自己本土成为战场,这是美国最终取得最大胜利成果的最关键的战略设置。在战术层面,美国在经历最初的外围撤退之后,调集力量稳住阵脚,然后展开反攻,让日本本土成为战场。
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突破了分散作战的困境,将主战场精准限定于日本本土及周边公海,通过“蛙跳战术”跳过日军次要防御岛屿,直取战略关键节点,实现了作战资源的高效集中。
1944年实施的马里亚纳群岛战役,美军绕过日军重点布防的加罗林群岛,集中640余艘军舰、1000余架舰载机和12.8万登陆兵力,直指塞班岛、关岛等日本内防御圈核心据点。这一战略决策使美军避免陷入逐岛争夺的消耗战,通过夺取马里亚纳群岛建立起战略轰炸机基地,将日本本土纳入B-29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为后续战略轰炸和封锁行动奠定了地理基础。战场空间的精准限定,既切断了日本海外占领地与本土的联系,又迫使日军在核心防御区与美军决战,彻底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还避免了本土遭受战争损失。
二、国际联盟构建:政治孤立的战略合围

组建大国国际联盟是美国封闭日本政治空间的核心手段,通过多边外交协作形成对日本的政治高压与法理约束。
美国与中国和苏联进行战略协同,让日本首尾不能相顾,陆海不能配合,顾此失彼。在快要胜利的
1945年7月26日,美国联合中、英两国发布《波茨坦公告》,明确提出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核心条件,抢在苏联出兵前构建了由美国主导的终战框架,避免了日本被多国分割的局面。
公告中保留天皇制、限定日本主权等条款,既展现了“显著仁慈”的投降诱饵,又为后续对日管制预留了空间,同时日本的“默杀”态度也为美国使用原子弹提供了道德合法性。
此外,美国通过协调盟国作战行动,形成了东西夹击的战略态势,使日本在国际社会陷入完全孤立,丧失了任何外交斡旋的可能,政治生存空间被彻底压缩。
三、地理封锁:切断命脉的“饥饿战役”

日本是岛国,生存严重依赖外部资源。
针对日本资源匮乏、依赖海上运输的致命弱点,美国实施了代号“饥饿战役”的全面封锁行动,通过大规模布雷切断其海上交通线。
1945年3月至8月,美军动用第313轰炸机联队的近百架B-29轰炸机,分五个阶段对日本关门水道、东京湾、大阪湾等关键航道和港口投放12053枚各型水雷,涵盖磁、声、水压等混合引信,极大增加了日军扫雷难度。
战役初期就封闭关门水道10-14天,使日本航运量降低75%;至战役末期,下关海峡航运量仅为战前的2.5%,主要港口吞吐量下降90%,近百艘总计30万吨船舶沉毁。封锁导致日本粮食短缺、工业原料枯竭,民用物资运输停滞,军工生产难以为继,全国陷入普遍饥荒,彻底瓦解了日本维持战争的物质基础。
四、军事力量摧毁:消灭联合舰队的制海权争夺

海军联合舰队是日本军队的核心力量,也是岛国日本的军事牙齿。消灭日本联合舰队,就让日本成为一只没有牙齿的困兽,束手待毙。
美国将消灭日本联合舰队作为战略优先目标,通过关键海战夺取制海制空权,拔掉日本的军事牙齿。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菲律宾海海战)中,美国第58航母特混舰队与日本第一机动舰队展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航空母舰决战,美军以极小代价击沉日军3艘航空母舰、击伤4艘,摧毁日军飞机395架,这场被戏称为“马里亚纳猎火鸡大赛”的战役,重创日本海军主力。
此前的中途岛海战中,美军以少胜多击沉日军4艘主力航空母舰,彻底扭转了太平洋战场的战略态势。通过一系列海战,日本联合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制海权完全落入美军手中,日本丧失了海外兵力投送和物资运输能力,军事机器彻底瘫痪。
六、战略轰炸与核威慑:灭身诛心的终极打击

为加速战争终结、摧毁日本抵抗意志,美国对日本核心城市实施大规模战略轰炸,并动用原子弹形成终极威慑。
1942年“东京上空30秒”突袭揭开战略轰炸序幕,1944年起B-29轰炸机从中国成都和马里亚纳群岛基地出发,对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工业城市展开持续轰炸,马特豪恩峰行动仅从中国基地就出动3058架次。
1945年3月的东京大轰炸造成十余万平民伤亡,大量城市化为废墟。更具决定性的是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数十万平民伤亡的毁灭性后果,彻底击溃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抵抗决心。
战略轰炸与核威慑不仅摧毁了日本的战争潜力,更从心理上瓦解了其全民抵抗意志,实现了“灭身诛心”的战略效果,直接推动日本无条件投
六、战后全面占领:从管控到附庸的彻底改造

日本是人类中的另类,其文化有独特的残忍性和怪异性,长期对世界和平和对周边所有邻国进行伤害的事实表明,对其危害性的解除决不是一场军事层面的胜利可以一劳永逸解决的,必须进行持久的系列改造。
日本投降后,美国依据《波茨坦公告》对日本实施全面军事占领,通过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的多维改造,将日本塑造成依附于自身的附庸国。
政治上,美国主导制定新宪法,确立“和平宪法”框架,剥夺天皇的实际政治权力,建立起受美国操控的民主制度;文化上,推行去军国主义教育改革,清除武士道精神和军国主义思想的传播土壤,重塑日本社会价值观;
经济上,通过土地改革、劳动法改革完成经济重组,并借助朝鲜战争的“特需订单”助力日本经济复苏,同时牢牢控制日本经济命脉;军事上,限制日本军费开支和军队规模,建立日美安保条约体系,使日本军事力量受美国主导。
这一全面改造使日本彻底丧失了独立发展军事和政治的能力,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附庸。
结论

二战中美国战胜日本的六大战略,构成了一个相互支撑、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战场限定明确作战方向,国际联盟构建政治围堵,地理封锁切断物质基础,军事摧毁瓦解作战能力,战略轰炸与核威慑击溃抵抗意志,战后占领巩固胜利成果。
这些战略的成功实践,既源于对日本国情与战争潜力的精准判断,也得益于美国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与高效的战略执行能力。
尽管时代背景与战争形态已发生深刻变化,但其中蕴含的集中优势力量、精准打击要害、构建战略联盟、切断战争命脉等核心逻辑,仍为现代战争战略谋划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今天的世界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但日本作为世界不稳定因素甚至是破坏性因素的危害性不容忽视。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警惕和镇压并不是杞人忧天,历史的经教训和经验仍值得参考和汲取。